概况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傣族总人口有1261311人(2010年),居于云南的有1222836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景谷、双江、新平、元江、金平7个与其他民族共建的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宁洱、澜沧等县。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文字各地不尽相同,分傣那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新平傣文5种。前4种文字以印度梵文为基础,经过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文字。现较为通用的是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
风俗文化傣族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八天。
傣族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粉色上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生、鲜、酸、辣、野是傣族饮食特点。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傣族也食昆虫,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甜菜花、芭蕉花、刺桐花、金雀花等,有30多种。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火塘及架在它上面的铁三脚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拆掉。
历史上傣族地区有招赘上门的习俗。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举行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10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方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的农村,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就终身为僧。
傣族的医学很发达。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疗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傣医常用成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戏曲风格。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
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它的图案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殊的含义,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傣族的慢轮制陶技艺和手工造纸技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