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全国纳西族总人口为326295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309858人,绝大部分居住在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居住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纳西族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风俗文化纳西族的居住习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纳西族随着由随畜迁徙的游牧民族演变为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后,开始建造较固定的木结构民居,从而出现了井干式的木楞房。从清代起,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不断为纳西族所吸收,被称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起来,并产生了极有特色的民居庭院。
纳西族男子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服饰则很有特色,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披羊皮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日、月,意为“披星戴月”,以示勤劳。
纳西族节庆很多,主要的节日有“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过去,纳西族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各地纳西族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八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祭天最初是纳西族远古自然崇拜的形式,后来便与民族的母系远祖和父系祖先崇拜联系起来。当代,在一些比较边远的乡村保留了这一盛大节庆,近年来恢复祭天传统节日的村寨有所增加。
此外,纳西族的传统节日还有火把节、七月骡马会、烧包节等。其他地方的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摩梭人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各种宗教相容共存,各行其道,都有各自的信众,但在乡村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纳西族博采众长而形成的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古城的一大特色。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多达354座,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不仅是纳西先民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集纳西族古典文学大成的宝库。东巴经文学包括自然神话、洪水神话、始祖神话、战争史诗、爱情长诗、镇鬼神话以及大量故事谣谚。
纳西族除了有博大丰厚的本土传统文学外,自明代以来,出了不少以汉文写作的作家,明代土司阶层的“木氏六公”有大量的诗文传世。木公、木增等人的诗集选入了《云南丛书集部》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木增所著的《云薖淡墨》6卷还收入了清代所编的《四库全书》中。
丽江白沙壁画是明代丽江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多宗教和多教派相互融合并存,以及多民族绘画技法糅为一体。
著名的“丽江古乐”也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丽江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皇经音乐今已失传)组成。“白沙细乐”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除历史悠久之外,其珍贵之处在于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尚存8首歌、舞、乐结合而成的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