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霸王鞭
霸王鞭是居住在我国西南的白族、彝族、瑶族、布依族、哈尼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擅长的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健身运动,在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尤为流行。大理的重要节日一般都少不了霸王鞭,例如火把节、绕三灵、三月街等。
在我国北方,霸王鞭又名“地洛子”,是流传在河北省隆化县章吉营村的满族民间歌舞,也是当地花会行当之一。
相传霸王鞭这项运动始于秦末楚汉相争之时,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而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舞,共同欢庆胜利。民间百姓遇到喜事亦效仿之,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便由军营传到民间。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
史籍记载:“霸王鞭者,以竹竿五尺长,等身,节凿孔三寸,置笋,嵌以二三铜钱,其孔参相间,拍之则钱动摇,作款喧声。手握竿之中,而拍其上下节,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俯仰屈伸,辗转反侧,无不中节,亦绝技也。”即霸王鞭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制成,凿约10厘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二至三枚。
有的地方传说,从前有一个地主家里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莲香。她勤劳善良,却被地主毒打而死。群众同情她,就以莲香用过的吹火筒编了这种舞蹈,因此又叫“打莲香”。还有的地方称“花棍舞”,也叫“英雄鞭”“金钱棍”等。
打霸王鞭是一项手、脚、腰、身同时活动的传统健身活动。霸王鞭有上百种打法(套路),整套动作需连续跳跃舞打,套路完整多样。一个套路最少4拍,最多36拍。有唢呐、竹笛或三弦在旁伴奏。舞鞭者右手持鞭,左手拍拨鞭的两端,身随鞭移,一般常打12下、14下或16下。步法有行进、停留、下蹲等多种。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腿的变化与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姿态和动作,整个过程中须击打或碰击地面、脚掌、膝、胯、肩、肘、手掌部位。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双脚随节拍上下颤动,随着脚步的起落,霸王鞭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响声。动作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参与者动作热情、开朗、豪放、潇洒,情绪高昂时,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男女交错对打时有背靠背、心合心、脚勾脚等动作,有凤穿花、双采花、五梅花、一条街、龙吐水等队形图案。
霸王鞭这项利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活动,既适宜于体育锻炼,又可作节庆时的群众性团体文艺表演。古时兵营歌舞与白族先民传统习俗融合而成的霸王鞭,已演化为典型的白族民间文体活动而流传于世,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白族民众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长期以来,不仅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根据大理白族的霸王鞭改编的白族健身操——海戈斯,在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表演项目一等奖。在当地的民族村寨,霸王鞭表演已经成为村民自娱自乐和旅游景区表演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