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毕芃)尼萨,在傈僳语中是“幸福”的意思。2018年春节前,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坪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个名叫“幸福”的村子诞生了。来自平川镇东升村咪下小组、钟英乡赵卡拉村味俄、咪子箐、阿尼罗等7个100多公里外自然村的98户搬迁户选择“尼萨”作为村名,充分表达着这358位傈僳族和彝族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尼萨村村貌。云南网记者 毕芃 摄
4月16日,记者来到金牛镇尼萨村,看到了一幢幢民族特色的安居楼、一排排光伏发电装置、一片片林果种植基地,还有规模化的现代养殖场,俨然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田园画卷。
尼萨村村貌。云南网记者 毕芃 摄
民族团结共创幸福新生活
走近整洁的安居楼,可以发现墙面上既有彝族的代表图案,又有傈僳族的传统纹样。“尼萨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统建时,将民族文化元素贯穿在了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等各个环节。彝族和傈僳族两个民族的图案共融,也是寓意两个民族的村民可以和谐相处、共同奋进”,金牛镇镇长赵雪松介绍。
记者了解到,尼萨村村民中,彝族群众占比约23%,傈僳族群众占比约77%。为了让搬出大山深处的2个少数民族群众更好的交流、交往、交融,村党支部不仅制作了民族团结内容的展板、宣传画、宣传标语,还把民族团结写入了村规民约。
赵雪松介绍,如今尼萨村村民思想意识实现了3个转变:从原先的读书只为识名识字到不学知识就难发展的转变;从有衣穿有饭吃就满足到要致富奔小康的转变;从卖农副产品都害羞到大大方方外出务工的转变。
目前,村子里的一块空地正打算建造一处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等这里建好了,村子里的非遗手艺人就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拿来展示或出售”,赵雪松表示,这样不仅可以为村民增收,更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尼萨村村貌。云南网记者 毕芃 摄
产业脱贫助力搬迁户奔小康
“种一山坡,收一箩箩”,这是尼赛村村民搬迁之前种收庄稼的写照。因地处高寒山区,不少村民曾经的农作物以土豆、玉米、高粱为主,且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正比。
村民李树军原来住在在100多公里外金沙江畔,那里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每逢雨季,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作为最早搬迁到安置点的村民之一,李树军表示,对于他们而言,搬迁是唯一的出路。如今,李树军在尼萨村开的小卖部生意越来越好,闲时还到附近打工,一家人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尼萨村村貌。云南网记者 毕芃 摄
据了解,尼萨村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打出了确保贫困户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组合拳”。一方面培育沃柑、石榴等经济林果促增收,一方面培育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为搬迁户争取分红收益,此外还通过“企业+农户”劳务输出模式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由此,村民的收入也至少有了三重保障。
站在尼萨村村口眺望,不远处的石榴林里已有鲜红的石榴花竞相开放。尼萨村各族群众也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奋斗,迎接石榴花般红火日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