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服饰展示 受访者供图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在这里,25个少数民族和谐共生,团结共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是生生不息。临沧市沧源县是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之一,佤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放,却也淳朴善良,当你走进这里,完全会被佤族人民的热情感染。除去歌舞,佤族人民的热情还能通过火红似火的民族服饰展现出来。
服饰绚丽多彩,文化博大精深,如何通过服饰了解民族文化?6月13日至19日,“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将在昆明举办,这将是一场给予市民更多机会现场走进多彩的服饰世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盛会。届时,来自沧源司岗里民族服装产业代表的刘凡琼也将携精美的佤族服饰进行展示,让大众直观地从佤族服饰感受到佤族人民热情似火般豪放和淳朴的性格。
佤族服饰展示 受访者供图
在沧源,佤族人民心中有很多的“司岗里”。人们对“司岗里”这个称呼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它是佤族民间流传的一个古老传说,意为从岩洞里出来,是佤族人眼中人类历史的源头;也是佤族人的一部创世史诗。“司岗里”是一支佤族乐队的名字,是一种特色酒品的名字。但是,在沧源佤山民族服装厂里,“司岗里”是承载着琳蓝满目佤族服饰的店铺,游客络绎不绝,试穿、挑选着心仪的佤族饰品。
刘凡琼正是这家佤族服饰店的负责人,她说:“要是放在多年前,我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的服装能如此受到大众喜爱。”在刘凡琼的心里“司岗里”不仅是一个服装店的名称,它代表的是佤山人民曾经给予她的包容心和归属感。
佤族服饰展示 受访者供图
“佤族服饰文化的耕耘者”现在的刘凡琼这样称呼自己,但在1991年,刚从四川初到沧源的刘凡琼还是个“外来者”。在佤山生活了28年,刘凡琼早就把自己也当做了佤山兄弟姐妹中的一员。她热爱这里的山水、这里的风景,也热爱这里绚丽多彩的佤族服饰。
25岁的时候,刘凡琼离开老家四川,举家迁往沧源,在沧源县城里开了一家裁缝店,专卖汉族服饰。“那时候的生活,真的很难。”初到云南沧源南腊乡摆摊缝衣服卖的刘凡琼当时并没钱买得起缝纫机,缝纫机是她跟南腊乡一位好心阿姨借的。她说:“就像佤山人民常说,‘司岗里’是从洞穴中出来的意思一样,我刚到这里的那些日子,也像是刚从‘洞穴’出来打拼的外来者,完全没有依靠。”刘凡琼讲起初到沧源的岁月,感慨万分。“但是,落地生根,沧源佤乡的兄弟姐妹在后来的日子里给了我满满的归宿感。”
佤族服饰展示 受访者供图
2004年,沧源举行30周年县庆活动,刘凡琼被本地的一家民族服饰店老板邀约一起赶制一批民族演出服饰,这是刘凡琼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入了解佤族服饰。“我在制作佤族服装的过程中越是了解佤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就越是喜爱这种服装。”在这之后,常常有人找到刘凡琼让她帮忙定制佤族服饰。“每当我为顾客做了一件佤族衣服,看到他们穿起来满意的笑的时候,心里都会有小小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正是依赖着这份由顾客给予的信赖和支持,刘凡琼决定做出改变,一心一意专门制作佤族服饰。
对于刘凡琼来说,这一改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刘凡琼的服饰生涯就与佤族服饰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情分。2009年,沧源佤山司岗里服装厂注册成立;2012年,沧源县司岗里民族服装有限公司在她的努力下正式注册成立,目前公司拥有“佤山博"“司岗里””摸你黑”等3个佤族服装商标,10个佤族服装设计专利。
佤族服饰展示 受访者供图
从18岁开始学做服装,现在50多岁了还在做服装,刘凡琼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刚做佤族服饰的时候就发现了当地的同胞会织布,他们手工织布很美观,但是制作一匹完整的布料往往需要耗费十多天。”随后,刘凡琼大量收购了来自佤族同胞的手工布料,并运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帮助本地百姓制成成品服饰进行售卖。
如今,刘凡琼已经带着佤山兄弟姐妹们把做出来的佤族服饰逐渐推广到云南以外的地方去,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甚至走出了国门。下一步,刘凡琼考虑进一步把佤族服饰文化做得更好,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去。目前,她与当地相关部门一起,准备建设一个把佤族服装加工厂、手工艺品生产厂房和体验场馆结合起来的佤族文化体验馆。“这样既能让来访者充分体验佤族服饰文化,又能让佤乡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动手创业,把好生活过起来。”刘凡琼说。
佤族服饰展示 受访者供图
“我喜爱佤族妇女鲜艳、美观的服饰,它们红的炽烈、黑的神秘,就如同佤族兄弟姐妹与生俱来豪放、坚强、乐观的性格。我不仅热爱这里的服饰,也爱这里的人,更爱这里的民族文化。”刘凡琼说,在沧源佤山感受到的情谊就如同穿在身上热烈而奔放的服饰一样让人不能割舍。在这次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上,她想通过服饰展现把这份来自佤山的浓浓情谊也带给大家。
云南网记者 龙彦 夏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