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视窗 >> 民族村寨 >> 正文
昆明文艺家走进乌东德:一个虎借虎胆壮行的小村庄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5日 16:42:17  来源: 云南网

  放眼中国大西南,亘古奔流的金沙江,永远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决策者的目光、规划者的目光、建设者的目光、临水而居的万千民众的目光。

  金沙江客流禄劝,是一件值得抒怀的事。

  临水而居的禄劝,自古就称为“三水一江地”,作为滨临金沙江水系的山区县,禄劝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小河流431条,径流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1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普渡河、掌鸠河、洗马河以及过境客水金沙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89.8万千瓦,开发空间十分广阔。

  临水而居,当问水事。

  水,早已成为禄劝的一个“符号”,既是地理符号,又是生存符号,同时,更是文化符号。禄劝识水、治水、引水、用水的过程,一直就是自身千百年来改善生存条件、助推经济发展、促成社会进步、熔铸精神文化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地伴随着禄劝不同发展时期决策层的理性思维和目标取向。

  1910年8月,由云南民间资本集资兴建的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在昆明市郊滇池出口螳螂川上动工建设,开创了中国人自己建设水电站的历史。长达48年之后,这种尝试才首次来到了禄劝的江河之上。1958年4月,禄劝第一台用铁木构件制作的小水轮机发电站,在禄劝县城五星路下碾房试验成功,就此拉开禄劝水电建设开发的序幕。

  ——1958年;

  ——250元;

  ——邵长鲸;

  ——铁木水轮转子;

  ——五星路下碾房。

  简简单单的五个词条,就是禄劝水力发电的第一份历史档案。谁能想像得到,禄劝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文明”竟然是从“一段结实的木头”开始的?传统意义上只能烧火、取暖的木头,经历一次深刻的嬗变,继而成为禄劝迈向电力工业发展之路的坚硬介质。从树木到柴块,从柴块到材料,从取暖到拦水,从拦水到发电,“一段结实的木头”居然成为一个地方决策层规划水电产业的最初起点,又竟然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结合得如此成功而完美,当为禄劝首创。

  禄劝人对水的理解和工业化运用,如此新奇而有趣,对江河资源的认知和取舍,又是如此谨慎而小心。即便拥有水能资源宝库金沙江,我们却只从一座水磨房迈出第一小步,从水磨房到水电站,从零瓦时到装机10200万千瓦,时间跨度整整50年!

  1955年以前,禄劝境内既无发电站,又无外来电力供应。电,对禄劝人来说,是一个无知的概念,更是一片事业的空白。1955年,禄劝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解决机关照明及会议广播用电问题,利用一部老旧的“万国牌”落地引擎带动20千瓦发电机发电。以此为起始,历经近百年的持续努力,禄劝相继建成了“七一”电站、“五一”电站、“十一”电站、新房子电站、双化水库坝后电站、团街电站、岔河电站等一大批骨干水电站,支撑起全县40余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打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8年,禄劝与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共同努力,彻底解决了县内14个乡(镇)、60个自然村、591户农户、2521人的无电问题。

  至此,禄劝实现全域供电,全民“吹灯”通电。

  近百年来,围绕水电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禄劝的每一条河流都变得宝贵,亦变得热闹。在禄劝自力更生大兴水电的曾经过往,在禄劝招商引资强推水电项目的改革开放阶段,来自国家层面的关注一刻也不曾停滞过。

  关注的热点,就是金沙江。

  开发的难点,同样还在金沙江。

  国家拟定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的动议其实很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有过初步设想。根据乌东德当地村民的回忆,那些年头,在金沙江峡谷里,除了猴子、岩羊和老虎之外,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怪人”爱在江边转,总在岩头走,几星期不下岩,三五天不吃饭,还一个劲地乐呵,就像寻到了宝。村民说的“怪人”,其实是来自前苏联的援华水电专家,经共和国水利水电部援请,前往金沙江考察水电资源开发项目。在乌东德,专家兴奋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眼中看到的确实是宝贝,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江河理想”,更是一江财富和无限光明。只因后来中苏交恶,两国关系闹僵,专家刮风一样走了。那些带不走的勘探工具,就地埋在了峡谷间的两个壁洞里,像一双有着魔力的魅惑之眼,勾引了乌东德村的数辈人,吸引着谷间崖际一路迁徙的众灵猴。

  前往乌东德,要细细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我们至少需要三个时空维度。

  乌东德,是一个彝语词汇,“箐头出水坪子”的意思,若无汉语释义,一般人不晓得它,也懒得理它,跟自己的日子没什么关联,爱叫啥叫啥,管它出水不出水,管它坪子还是坡地,任由它静静地霉变在官方的地名志书里。故而,大众面前,乌东德仅是遥远而虚化的一个彝语词汇而已。

  乌东德,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原大松树乡(现乌东德镇)阿巧村委会管辖的一个汉族小村子,百十来口人拥拥挤挤住在一个用彝话命名的村庄中,跟自己的日子好像也没什么关联,该下地还得下地,该放牛还得放牛,该喝酒吃肉就喝酒吃肉。故而,村民心中,乌东德就像自己的衣装,出门不得不穿戴着它,回家就往墙头挂,就往床间丢。数百年来,村庄依旧是村庄,自己依旧是自己。

  乌东德,如今成了一个水电站的名字,很大很大的一个水电站。大到让全世界的水电专家兴奋不已,让当地政府和群众兴奋不已,让所有的地名资料、水文资料、物侯资料瞬间变得珍贵起来,不再索然无味。一个村庄,就着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融入江河,带来光明,走向世界,这是村庄的荣幸,更是江河自然吟唱的另一次换调升华。

  乌东德水电站处于金沙江下游河段四个水电梯级的第一个梯级,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在金沙江下游建设的重大水电工程,涉及四川和云南两省。电站以禄劝一个小村之名乌东德命名,大坝择址禄劝乌东德阿巧村大黑岩,电站厂房布置于云南禄劝和四川会理两县左右两岸的山体中,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392.6亿度,为中国第四大水电站,是解决华东、华中等地区能源短缺,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

  国远兴,则水电兴。

  当年,离开前苏联专家就干不成的事情,就做不出来的规划,今天,伴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打造,在禄劝乌东德的金沙江上已经蓝图绘就,正在变成现实。峡谷深处的乌东德小村不再“彝称汉呼”,通过行政区划名称调整方式,已然从普通山居村落取代了一级政府叫了几十年的名头,“大松树乡”就此离去,“乌东德镇”就此新生,悄然走向世界水电建设的中心舞台。而引发这个巨变的根由,就是那一泄千里的金沙江水,就是那一扇江流过户的狭窄石门。

  前住乌东德坝址,得往江峡傣族小村卧嘎进入峡谷。“卧嘎”是傣语,即是“渡口”的意思,如今人们习惯称其为“金江”。该村距离乌东德电站坝址2公里,是禄劝最靠近乌东德水电站坝址的一个村落。从卧嘎小村往江底一路而行,海拔越来越低,江水越来越响,金沙越来越亮。一路经过黑箐盘、岩口、大沙坝、铸钱沟、满家屋脊,最后才能到达乌东德电站的下坝址大黑岩。短短两公里的路,差不多要走上一个小时,一是路险的因素,二是峡江特有的风光让人留连忘返。江流击石、白浪滔天,云蒸霞蔚、峰峦层叠。置身这样一个所在,你会对“看天一条线、看江一条龙、看山一面壁”的当地民谣有一个最真实的体验。立足岩头路径,你会觉得自己就是高天流云放牧在峡谷里的一只岩羊。如今,公路修通了,可以直接驱车前往大坝、机房和电站生活营地,虽省了脚程,却少了乌东德最本真的原味。

  卧嘎小村到大黑岩的这段江峡,是金沙江峡谷地貌的精华所在。

  在这里,你只会听到一种声音:江涛。

  在这里,你只会想到一个词汇:壮美。

  在这里,你只会凝聚一种情感:自豪。

  仙峰凝眸处,一江晴雪响;悬崖驻足时,唯有江涛歌。面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置身此间,人人都会成为诗人歌者,凝气聚神,豪情顿生。

  清代云南著名诗人孙髯翁曾用这样的诗句描绘金沙江:

  劈开善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

  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

  这样的诗句最适合放在乌东德坝址,细细研读,恰似天然注脚。

  乌东德大黑坝天然石门,宽81米,深86米,海拔850米。两山对峙,宛如天开;一门锁水,江流过户。乌东德一带的高山峻崖使得金沙江在此地段形成了天然的过江石门。我们知道,这样的险峻地势,正是建设大型水电站的理想地段。

  高峡出平湖;天门锁大江。

  敢问金江神,借我霓虹裳。

  据此,我们有了两个认同,一是乌东德村民说起的“怪人”旧事,现在已经有了最清晰的答案。今日前往乌东德,已是巨坝锁江,正值机声隆隆、焊枪吐焰、车扬尘飞,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二是乌东德村民说到的另一个传闻,古时的坝址一地,常有两只老虎结伴前往金沙江边饮水,方圆数十公里内,居然只有大黑坝临江狭窄的那个小小平台能容其身。一只虎是不敢独自前往江边的,需借另一只虎胆,故而它们总是结伴而行。三虎同行,从来没有人见过,因为多了一只就再没有挪足转身的地方。

  世人只识虎跳峡,孰料金沙台有虎。

  虎跳江峡身离去,虎胆恒留虎聚台。

  乌东德之险,由此可证。

  川流不息的金沙江,伴着“长江经济带”规划的全面实施,如今已成中国水电建设的主战场,随着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一系列大型梯级电站的建成,金沙江必将变成一条“光明之江”“财富之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惊涛壮行,战旗再举。

  临江拜水,大江永唱。

  2020年7月,昆明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和志愿者前往乌东德采风,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电站建设主体工程即将完成。这条峡谷正在迎来一次浴火重生的工业化改造,“高峡出平湖”的人工壮举已在此间变成现实。放眼峡谷,无数村庄已经搬迁,万千移民已经搬离,所有的东西淹没在江底。滩地上的石头和沙子,村庄里的黄羊和白鹅,路径旁的攀枝花和木瓜果,以及江岸人家几十辈人用火都烧不死的芭蕉根,都沉在水下了。

  当然,也包括传闻中常到江边饮水的那两只老虎!

  临江拜水,江出奇迹。大江东去,虎胆壮怀。(李点芳)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