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教育实践活动(以下简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云南各地大力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以优良作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事,以高质量作风建设唱响为民办实事主旋律。
保山市狠抓“六强六共幸福行动” 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保山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狠抓“六强六共幸福行动”,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书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保山样板”。目前,全市11个沿边村(社区)实施建设项目472个,整合建设资金5.45亿元,在全省率先将2个边境县(市)、4个边境乡(镇)、11个沿边村(社区)整体建成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
强共识凝聚,共圆边境“幸福梦”。坚持把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11个沿边村、132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建立136个党支部。持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国旗、党旗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在边境地区创建省级示范单位41个、市级示范单位13个、县级示范单位28个、示范户500余户。
强民生保障,共建边境“幸福村”。坚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稳岗就业、产业帮扶,鼓励边疆各族群众抵边居住、就地创业、就近就业,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开展“高层次人才走边疆·助力强边固防”专项行动,从产业技术、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领域遴选66名专家,“一对一”或“组团式”到边境村寨开展智力服务200余次。
强富民产业,共享边境“幸福果”。扎实推动边境乡村产业振兴,形成以集体经济引导、合作社带动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做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每个沿边村均有1项以上“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年均总产值1.52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万元以上。
强共治共享,共织边境“幸福网”。坚持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边境社会治理共同体,统筹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要素,挖掘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村级治理评价体系。在每个沿边村建设1个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并设置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沿边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认知率达100%。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制度。建立了“乡级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群众自治组织+党员中心户+网格小组”的六级网格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长效机制、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等让末梢治理更精细更高效。
强边境贸易,共谱边境“幸福曲”。坚持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猴桥、滇滩、明光、木城等口岸(通道)的区位优势,加强推进通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边民互市贸易有关政策,助推边境贸易自由化、智能化、便利化,把沿边地区打造成为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的前沿门户。2023上半年,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59.5亿元,同比增长349%。
强绿美动力,共绘边境“幸福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沿边群众自发筹资200余万元,投工投劳1.6万余人次,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打赢蓝天保卫战·党员先锋在行动”“七改三清”专项行动;实施村庄房屋改造、污水管网改造、绿化美化等整治提升工程。
红河州打好“三张牌” 深化跨境劳务合作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全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为抓手,打好“三张牌”,深化跨境劳务合作,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放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好“组织牌”吸引务工。红河州主动与越南老街省人社部门举行跨境人力资源合作会谈,合法开展跨境劳务招聘引入。截至目前,累计登记备案聘用越南籍务工单位共1083家,越南籍务工人员3283名。
打好“便民牌”优化服务。依托河口外籍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及中国 (云南)自贸试验区移民事务服务红河片区分中心,制作并发放中越双语版“温馨提示卡”,图解相关办事流程及法律法规,常态化为外籍人员提供出入境管理、健康体检、短期停留居住证发放等“一站式”服务。推行跨境务工备案“即报即审”快速办理措施全面开通“河口县外籍人员入境务工备案管理系统”,资料审核实现无纸化全程网上办理,用工单位办理手续时间缩至30分钟内。
打好“监督牌”保障权益。修订《河口瑶族自治县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规范外籍人员入境管理及务工服务流程。加大对越籍工人用工单位监督力度,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依法依规查处非法用工、侵犯外籍务工人员权益行为。中越双方劳动监督管理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到用工企业进行劳动监督检查,保障外籍务工人员权益。
德宏州以突出实践实干为重点 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爱党护党的行动自觉
在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上下功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锚定省委“3815”发展战略和州委“三支柱一标杆”主攻方向,为建设美丽富饶新德宏而携手并进、砥砺奋斗。2023年上半年,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2.86亿元,同比增长2.5%;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33.85亿元,同比增长135.65%;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61人,全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2万人,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6.39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点劳动力转移就业2.28万人;全面推进57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在引导各族群众共同维护好民族团结上下功夫。制定出台《德宏州关于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方案》,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与广东省湛江市签订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合作协议;依托“十百千万”工程建设5个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57个,57个沿边行政村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到100%。
曲靖市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沪滇协作促进共同富裕
自沪滇协作开展以来,曲靖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沪滇协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携手上海宝山区,围绕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等方面,组织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
引进企业“助发展”。用好用活财税、金融、土地、电力等优惠政策,协调各方资源,引导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进“沪企入滇、云品入沪”等产业合作,不断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共引进61家东部企业到曲靖投资兴业,投资7.94亿元,集中发展一批农产品种养殖类特色产业项目。
共建园区“强带动”。立足曲靖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上海市宝山区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突出资源要素集约集聚,共建成产业园区6个,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7.16亿元,吸纳1190名各族农村劳动力就业。
消费帮扶“促增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主动对接市场前端、营销后端、消费终端,扩宽销售渠道,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结对地区直供直采,将曲靖本地优质农产品销往上海,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达5.04亿元。不断鼓起来的“钱袋子”,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坚定了各民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专班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