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阐释好、宣传好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推动理论宣传的方式创新和手段革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推进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即日起,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网、“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党的民族工作政策理论交流”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正确把握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充分展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的云南成效。
作者 黄彩文
系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所长、院长、二级教授
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正确把握并实践好“四个关系”,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从未中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性和差异性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其中,共同性是一个共同体的命脉,占据主导地位;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的族际差异,属于从属地位。共同性和差异性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融共生的。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背景、政策目标、实践方向都有重要意义。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自治地方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省份。做好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以共同性为主线和方向,以差异性为要素和动力,在各项工作中突出增进共同性的鲜明导向,努力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将民族意识界定为“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属于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各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归属,体现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简单的各民族意识的相加,而是更高层次的认同整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国家共同体的团结,必须有赖于高层次的认同整合,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本,是基础,是前提。做好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必须引导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结合起来,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本民族的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本民族的具体利益。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
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计、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字、书法、绘画、舞蹈等精神文化,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云南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做好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使各民族文化之美交融汇聚为中华文化之大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而精神文明的进步则会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在民族工作中,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做好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必须统筹“富口袋”与“富脑袋”,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推动乡村振兴相结合、群众增加收入与增进认同相结合,让各族群众从身边的发展变化中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让各族群众一心一德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