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云南民族影像志——团结进步的足音》|《人间草木》创新开拓守护绿美家园
我们共执画笔
在奔赴同一个梦想的路上
我们携手同行
12月25日-2024年1月9日每天21:00档
云南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
《新时代云南民族影像志——团结进步的足音》
见证云南各族儿女
自信自强
奋进新时代
由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新时代云南民族影像志——团结进步的足音》,见证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我国,云南是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承诺中,云南各民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现代化建设,加快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各民族和谐交往交流交融,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云南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有什么改变?他们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如何在有形有效有感的奋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6集纪录片聚焦白族、独龙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15个云南特有民族和人口最多的汉族,通过全新影像叙事手段和更年轻化的语言表达,在中国梦“这十年”的新时代大背景下,以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变迁”来记录时代的发展,在充满活力的故事中感受中华儿女的进取之姿、奋斗之志、创造之力。
在云南的西南部,有一片被布朗族千年守护的森林,那里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舞台。布朗族,古濮人的后代,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野生茶叶的民族,他们在这片山林中生生不息,与茶林相互滋养,被誉为"古老茶农"。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经审议获得通过,成为中国的第57项世界遗产。这一刻,是布朗族人民等待了十三年的荣耀时刻,他们和各族群众在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这一梦想成真的收获。
作为布朗族传统村落的代表,翁基村在申遗之初就受到了重点保护。翁基在布朗语中的意思是"住在水源处的村",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在景迈的古寨中,翁基的布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最为完整。这里的生态人居结构让人叹为观止,人与茶的精神联系成就了千年且依然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
作为茶山的孩子,晒砍深知制茶之道。他请来了村里的画家、县博物馆工作的熊登奎老师,熊老师希望用翁基村完整的传统村落形制作为纪念茶饼的符号,再加上布朗族最为重要的图腾──一芽两叶。这样一幅简单勾勒的小画,却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布朗族人深受茶树的恩泽。在他们的血脉中,更多一份对山林的眷恋。制茶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工作,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他们坚守传统,却并不拒绝新事物。申遗成功给晒砍和村民们带来了前沿科技。在山脚的茶马古窖,采用前沿AI技术打造的智能茶窖储藏空间,为每饼普洱茶生成唯一的电子身份证。科技与茶叶的碰撞,交错出一片生机,也给晒坎这样的传统茶人带来了新的启发。
不只是晒砍,生活在景迈山的布朗族人们并不满足于守护好茶山。他们想把这里的好茶、好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景迈山布朗族姑娘玉呢在北京办了无数场茶会,宣传景迈山茶文化;在景迈山,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是她的工作,也是生活。
在离景迈山五百公里外的山谷密林中隐藏着又一座布朗族山村。张海彪,一个在大山深处的布朗族小伙子大学毕业时选择了返乡创业。他相信运用新的技术和思路大山定会焕发新的生机。在张海彪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羊肚菌、姬松茸。扎实的技术支撑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他们头年种植就实现大丰收,现在很多出去读书的孩子都愿意来给农场帮忙,听听彪哥的致富经。
走进景迈山,走进大中村,走进布朗族绿色的传奇故事中,感受千年的守护与传承,品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在这里我们重返自然……
编辑:殷玮前
责任编辑:周权
监制:杨 霞
频道总监:朵 翔
总编审:李晓风
总编辑:孔维华
出品人/总监制:和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