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文
旅游和生活的双向奔赴——昆明市发展全域旅游 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2日 11:25:00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春城”昆明,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西南第三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019年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在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中,昆明市第4次入选“十大旅游向往之城”。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昆明斗南花市迎来鲜花销售高峰,大批市民游人前来逛花市、购鲜花。杨峥 摄

  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昆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紧盯“旅游兴市”目标,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在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民族文化等优势的基础上,顺应旅游服务与生活服务互相浸润的发展趋势,采取拓展旅游空间、全业融合丰富旅游产品、完善配套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强化宣传等举措,增加“泛生活化”的旅游产品供给,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更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中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山水相逢,情谊自通,一个个居民和游客满意的笑脸映照的是昆明以旅游促“三交”,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面、提质、增效的有力答复,旅游正成为昆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持续火热.jpg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持续火热

  拓展空间

  构建“三交”新格局

  当前,各族群众的旅游消费正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与此相伴的是旅游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旅游景区,而是走向城市社区、乡村田园或其他没有围墙、更加开放的自由空间。这为旨在打造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昆明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全面提升游客参与度、体验感和获得感,在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明市以旅游为媒,积极创造、搭建各类平台,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旅游环境。11月27日,商务部公布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昆明五华区的南屏步行街位列其中。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南屏街客流量1.177亿多人次,营业额83.951亿元,南屏街作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愈发凸显。

来自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群众到海埂大坝喂海鸥 马新焕_摄.jpg来自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群众到海埂大坝喂海鸥 马新焕 摄

  凭借四季如春的气候,每年昆明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入冬以来,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小精灵——红嘴鸥如约而至,海埂公园和海埂大坝因海鸥的到来成为众多游客来昆明的必打卡之地。大坝上,观鸥的、直播的、研学的……这里俨然成为各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阵地。

  体验昆明的烟火气,少不了去篆新农贸市场来一场云南菜市场的City Walk,品尝昆明地道的滇派小吃,在各民族饮食文化的深度体验中,咀嚼着昆明包容开放、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味道。

中国昆明斗南花卉展览会现场 张雁群_摄.jpg中国昆明斗南花卉展览会现场 张雁群 摄 

  说起昆明,就不得不提它的“鲜花+旅游”IP。斗南花卉市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里是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书写云花历史,共创云花发展事业,共同培育云花精神,共享云花发展成果,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盛开。一枝鲜花成就了一个产业,一枝鲜花成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2022年,斗南花卉市场创建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昆明聚焦非遗文化的优势,推动“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传统的旅游景区持续发力,突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旅游,在常规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推广的基础上,特别推出了“非遗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对昆明市的国家级项目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云子围棋制作技艺,省级项目瓦猫以及官渡区区级项目花卉菜肴烹饪技艺等进行开发,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展示中心。通过旅游聚集地的打造,使各族群众在共娱共乐中持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将昆明建设成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杆和典范。

  一个个顺应各族群众需求的旅游新场域的出现,不断丰富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拓展了昆明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构建起昆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格局。

  全业融合

  培育“三交”新优势

  曾经,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采取收取门票为主的经营模式,昆明也不例外。但随着目前各族游客消费趋势的转变和全域旅游全面发展的现实,促使昆明旅游景区行业走上多业态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培育新主体、开发旅游新业态,推动昆明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出新的优势。

  昆明西山区观音山社区百草村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的精品点位,是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的示范村,距离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村民小组组长王学介绍,百草村因地制宜,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域旅游、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的自身资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研学+”的乡村规划,立足历史人文根脉,提升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民俗博物馆,打造滇池沿岸唯一的“百草药膳养生谷”,走出一条独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农旅融合的新路子。2021年观音山社区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观念的变化,工业旅游以新创意、新内涵、新视角在旅游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昆明,云南铁路博物馆正在成为昆明市新一轮创建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的重要支撑,依托云纺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建成的云纺博物馆、安宁市海口镇螳螂川上游的石龙坝水电站等旅游项目提供了新的旅游载体,不断深化着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

  昆明是四季如春的世界花都,一年四季海棠花、山茶花、菊花、冬樱花等鲜花不断,扮靓着整个昆明的街头巷尾,各族游客在湛蓝的天空下看山看水看锦绣神州,感受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底色,进一步增强大家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感。

每年昆明蓝花楹绽放时节,总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马新焕_摄.jpg每年昆明蓝花楹绽放时节,总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马新焕 摄

  每年四、五月份,五华区的教场路上,绽放的蓝花楹团团簇簇,蓝紫色花海绵延成一条梦幻长廊。花如海、人如潮,车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向世界推介昆明蓝花楹。

  除了拍照打卡,教场中路蓝花楹雪糕等文创产品以及很多本地特色小吃的出现,成为蓝花楹带动“赏花经济”发展的实证。

  这只是昆明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昆明还不断加快旅游产品、业态的创新,重点推进派拉蒙影视主题乐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的规划建设,实现传统景区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体验型”转变。重点策划环滇池文旅IP、环翠湖文旅IP、阳宗海文旅IP等重点片区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恢复大观楼长联景观,策划环滇池“6+1”产品体系,打造国际高原湖滨生态旅游带等系列新平台,深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助推全域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昆明还推出了一系列“红石榴”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官渡区打造以官渡古镇为中心的非遗文化展示线路,呈贡区打造以冰心默庐、卧龙浦古渔村为主的研学线路,晋宁区打造以石寨山考古文化公园、河泊所遗址为代表的古滇文化活化品牌旅游线路,安宁市打造都市驱动型乡村旅游线路,东川区打造红土地旅游线路,富民县打造以小水井农民合唱团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和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半山耕耘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研学线路等新线路,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如今,昆明一个个丰富起来的新业态、打造的旅游新产品、打造的新线路契合了各族游客对旅游的新期待,众多休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体验、康养、研学以及有着更大拓展空间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等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以旅促融,让昆明以旅游促“三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具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在旅游中增进“五个认同”,从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举办郑和文化旅游节.jpg举办郑和文化旅游节

  完善配套

  增强“三交”吸引力

  旅游配套设施事关旅游感受,为此,昆明聚焦景区内部和周边环境提升、景区服务设施提升以及景区业态提升“三部曲”,加快对全市A级景区的提升改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提升旅游感受,增强吸引力,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交流起来。

  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节庆活动,以民族节庆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11月17日至19日,云南民族村举办为期3天的哈尼族“十月年”系列活动。在此期间,云南民族村“流光溢彩夜更美”夜游活动将云南多元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全新精彩展现,成为昆明十大夜游街区,拓展拉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时间。

  这是昆明市投入41.44亿元对石林景区、云南民族村、世博园、官渡古镇等传统景区实施景区周边和内部环境提升、景区设施以及景区业态提升,加快步伐推动昆明老旧景区“新陈代谢”的一个实例。

  小游园,是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缩影。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将一个个设计精致、布局清新的小游园点缀在休闲健身道路两侧及生活小区周边,提升辖区城市生活品质。

  近年来,昆明市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效果,积极推进公园建设,大力开展道路绿化,各类公园串珠成线。昆明市还提出了“公园+”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街区)86个,推动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科普、商业、民族团结等多功能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截至目前,昆明市已建成公园700余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4.89%。在《新周刊》“2022年十大公园城市”榜单中,当时昆明以610个公园的数量位列全国第三,竞争力显著提升。

  今年10月,西山区正式开通8条旅游公交专线,覆盖团结、碧鸡、海口3个街道近20个旅游目的地。今后,“天空之镜”“高峣古渡”“海口彩虹桥”“莫奈花海”等西山区网红美景打卡点,都可以实现“多点联通、一站触达”的旅游体验。

  深挖滇池沿岸文化内涵,按“一村一策”思路,对滇池沿岸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46个自然村进行打造,通过不同主题进行有机串联,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环线,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打造,讲好滇池沿岸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

  为让来昆游客玩得好,昆明市将完善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和招商引资工作,并加快酒店配套建设,进一步丰富酒店产品供给。培育打造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研学旅行等新线路,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在推动“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中,昆明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阔步前行,而各族游客也将站在更广阔的旅游平台上,因景生情,共景同心,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旅游所赋予的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不断凸显。

举办民族团结长街宴,增进社区居民交流.jpg举办民族团结长街宴,增进社区居民交流。

  强化宣传

  赋予“三交”新内涵

  旅游流动的多元情境为各民族提供了文化交融的场所、增进认同的场域、交流合作的空间,一个个旅游的场域成为昆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

  漫步昆明街头,“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各种宣传标语在默默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特质,各族游客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共同性,增进认同感,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持续火热.jpg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持续火热

  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蜚声世界的电影《阿诗玛》的故乡,是集世界自然和地质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世界级、国家级品牌于一身的旅游胜地。近年来,石林县坚持以石林风景区为核心,辅以阿诗玛文化品牌和乡村旅游打造全域旅游线路,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官渡古镇是全国特色旅游景观示范名镇,年游客量900余万人次,客流量位居省、市前列。近年来,官渡古镇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旅产业发展,主线思维贯穿景区氛围营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2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长廊、中华文化微走廊2个,提炼“云子”精神内涵、滇剧融合发展等鲜活案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润各族群众心田。2020年以来累计举办相关培训20余场次,承接各类接待600余场次,累计覆盖3万余人。

  发挥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活动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办好泼水节、中秋节、火把节等精品节庆活动,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渊源,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坚定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围绕旅游促“三交”这个核心理念,昆明进一步完善景区的解说词、培养讲解员,在旅游宣传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留住来昆的各族同胞,让游客在昆明“游一圈美景、吃一顿好饭、看一场好戏、睡一个好觉、购一份好礼、体验一种不同、收获一份好心情”的同时,感受昆明各民族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交融互鉴的动人画面。

  通过特色文艺演出、特色文创集市、非遗技艺展演、旅游志愿活动、文创大赛成果展示等精彩活动,向海内外游客呈现昆明独特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成果。

  一个个景区景点正成为昆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鲜活课堂,有形有感有效的引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刻入各族群众心灵、融入血液、注入灵魂。

共同欢庆火把节.jpg共同欢庆火把节

  记者手记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城市。在这里,“衣食住行皆文化,百姓生活皆是景”。

  去海埂大坝共赴一场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感受昆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瞬间;

  去呈贡斗南花卉市场圆一个“春城花都”鲜花之梦,在浪漫中见证一枝花破茧蝶变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商业奇迹;

  去篆新农贸市场享用滇味特色小吃,感受最浓郁的昆明烟火味儿和昆明民族美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市井繁华;

  抑或是去陆军讲武堂感悟云南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历史底蕴,为活力昆明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在旅游中,更多的人爱上了昆明,成为“新昆明人”。

  在这里,“新昆明人”以一份“不是家乡胜似家乡”的情怀,将个人事业与地方发展紧密融合,使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从宏观走向微观,并逐渐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这种流动打破了这里曾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转化为各民族共居共融的新格局,各民族日益频繁互动成为新常态。

  在这里,旅游已经融入各族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各族群众的生活也为“向往的生活还是昆明”增添了无限的方式。在这里,旅游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旅游,两者双向奔赴,已紧密融合在一起。昆明各族群众与游客在旅游之中交了朋友、建立起了贸易合作,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在这里,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阵地和“一带一路”、中老铁路的重要节点,昆明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大动脉已打通的东风,“朋友圈”越来越大,更多的游客到来让旅游成为昆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展示幸福云南、美好中国的重要窗口。

  “融荣与共·幸福春城”。昆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统筹规划,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力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游客通过昆明将活力云南、团结云南、绿美云南、开放云南、温暖云南的形象印入心中,为将民族大团结这个当代中国的亮丽风景线立于世界贡献昆明力量。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图片除署名外由昆明市民族宗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杨景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