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促进各族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边疆民族自治州,有汉族、哈尼族、彝族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8%,其中青少年约130万人。为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推进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3年8月11日,红河州成立了全省首家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以基金托起项目,以项目搭建平台,有形有感有效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站位”统筹,强化工作指导。基金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红河州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等5家单位指导,红河州委副书记和红河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专门召集会议研究基金成立工作,并亲自担任总顾问、顾问。基金成立当天,州委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对规范高效做好基金运营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全方位”联动,抓好资源整合。按照资源共享、载体共用、项目共建的原则,加强州级职能部门协调统筹,整红河州统战、民宗、民政、共青团、教育体育等16家部门资源投入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同时,以基金形式打造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公益载体,为各行各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激励平台,争取到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韬奋基金会、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13家社会组织公益资源支持,成立以来,已筹集价值2200万元公益项目资源。
“小切口”带入,着眼落细落小。基金通过凝聚社会力量,汇聚社会资源,开展系列项目,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入青少年帮扶救助、理论宣讲、文化教育、交往交流、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等全过程各方面。成立以来,共资助帮扶困境学生3000余名,建设健康体育室169个、爱心图书室40个、爱心音乐室51个、爱心美术教室36个、希望浴室5个、东润艺术基地2个、希望工程快乐音乐教室16个。举办了云南希望工程“阳光少年 共同成长”各族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和徐汇—红河首届“石榴花开汇红心”同心营,与新疆2所、西藏10所小学建立结对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耳濡目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项目化”推进,确保工作实效。通过项目化管理方式,确保过程可控、结果可查,推进重点工作有效落地、形成品牌。基金围绕“10+N”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近期重点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项目、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项目、各族青少年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制作传播项目、少数民族青少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各族青少年法治宣教项目、各族困境青少年和农村留守儿童帮扶资助项目、民族地区数字化第二课堂项目、各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项目、民族地区乡村青年致富领航员赋能项目、各族青少年创新创业竞赛项目10个主体项目,根据后续募集资金额度和工作计划,未来逐步扩展更多公益项目。
“机制化”落实,常态长效开展。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管委会年度工作会议邀请主任和成员单位代表出席,并向总顾问、顾问书面汇报年度工作计划及工作方案。引进红河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红河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的日常管理单位,负责拟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包括基金资金筹措、资助体量、项目管理和监督实施等,推动基金向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工作阵地,创建了27个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7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了48个点位的“少先队实践教育地图”,面向全州青少年广泛开展“红河少年心向党、民族团结共成长”“石榴籽一家亲”等活动。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青骑兵”队伍建设,强化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协同建设,“有我”红河青年讲师团入选“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下一步,红河将进一步规范基金的运营管理,发挥基金的激励作用,围绕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统筹各方资源力量,以“有形”的理念、“有感”的态度、“有效”的举措,持续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扎实做好“石榴籽”工程,抓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种子植根青少年的思想深处、情感深处、心灵深处,让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红河大地常开长盛、结出硕果,培养造就堪当重任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云南网记者 李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