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共话百草“融”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2日 10:25:23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原标题:“民族团结进步+”共话百草“融”故事

首届西山区百草文化旅游节文艺表演 供图

  滇池西岸,观音山下,有一个汉、白、彝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百草村,曾经,这里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生产生活落后。

  如今,百草村早已“换了人间”。这里有一代“药王”曲焕章故居,有古香古色的云龙寺,有清澈悠缓的龙潭泉水,有竹林步道、咖啡馆、民宿,还有传承百年的舞龙、舞狮表演,极具民族特色的乡村长街宴等,是各族游客青睐的休闲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昆明市立足民族、边疆、“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点的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内涵、丰富载体、创新方法,以“一圈三走廊”为抓手,构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深化巩固各族群众持久团结、和谐进步。紧邻滇池的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百草村,凭借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建设的东风,借助昆明市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圈三走廊”新示范引擎,着力打好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三张牌”,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村庄”“绿美村庄”等荣誉称号,成为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上的一颗亮丽明珠。

  百草村里百草香

  “百草村原名上马村,改名百草村是由于曲焕章先生到我们村居住、采药、制药,村民感激曲焕章先生,因而改名为百草村。”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百草村居民小组组长王学将百草村的历史娓娓道来。

  1923年到1937年,“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携夫人缪兰英及众弟子,每年秋冬都到百草村租屋居住,上山采集草药上百种。曲焕章当年采药、制药时居住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于是,百草村认真做好中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修缮了曲焕章故居,开辟成为结合曲焕章故事、中医药历史等人文内涵,同时展示百草村农耕文化及发展历史的民族民俗文化博览馆。

曲焕章故居一角 陈慧君 摄

  此外,依托曲焕章故居,百草村推出针灸、推拿、诊脉等特色诊疗康养服务,在擦亮祖国传统医药文化金字招牌的同时,努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渠道,扩大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实现绿色富农、绿色惠民。

  在百草村,除了能在曲焕章旧居了解到中医药历史,游客还可以在青瓦白墙的白族建筑墙面上,识别200多种手绘的中草药,就连路边的植物也是中草药,百里香、菖蒲、白芨等,可谓是“百草村里百草香”了。

社区风貌 杨峥 摄

  百草香里话幸福

  传统舞龙表演、草药手工制作、中医养生义诊、养生市集、药膳长街宴……2023年9月30日,首届百草文化旅游节在百草村举行。百草村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展现其独特的人文风光和丰富的草药资源,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村集体所建的百草食府,将村民自己饲养的土鸡、土猪等与中药材搭配,制成药膳。在村集体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在自家的庭院和闲置地里种起了中药材,开起了药膳主题农家乐,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看滇池美景、吃养生药膳、赏民族歌舞。”王学指着眼前的百草食府说。如今,百草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可达2.4万元以上,“一村一品”建设步入轨道,乡村振兴迈出实质性步伐。

  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百草村的老房老景老物可谓比比皆是,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留住这些“最美乡愁”,成为了村民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

  2020年,云南省建设设计院发现了百草村蕴含的文旅价值。在与百草村协商后,双方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投资250余万元,将两栋年久失修的“一颗印”建筑改造建成高端民宿——土土民宿。民宿面积800余平方米,有四间套房和两个标间,配套有餐厅、咖啡厅、茶室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驻足体验。“有的游客甚至来了就不想走,在村里租房长期居住,成为‘新村民’,为村庄发展建设献力献策,进一步推动了百草村的开放交融。”王学笑着说,无论是本地村民还是“新村民”,大家都已融入村里生活,都在规划着如何齐心协力建设百草村。

  00后的小荀就是百草村“新村民”中的一员。小荀和朋友来百草村游玩后,被百草村优美的环境和潜在的“商机”所吸引,两人合伙在百草村租下一间民房并改造成了面包店。“大年初一才开业的,到现在收入还不错!”对未来,小荀充满信心。

  夕阳西下,百草村里,一群人正围炉煮茶,他们之中有民宿老板、村内青年、外来游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情此景定格成了一幅“百草香里话幸福”的动人画卷。

  山水相逢,情谊自通。位于滇池示范圈的百草村凭风借力,创新走出了一条“山水田园+农耕体验+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民族团结进步+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昔日小山村已蝶变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交往交流交融的“会客厅”“大乐园”,为昆明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贡献“百草经验”。(记者 陈慧君)

责任编辑:杨景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