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课怎么上,才能有效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杨顺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五个认同”。
围绕“三个讲清楚”,构建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这“三个讲清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来实现。要发挥思政课堂教学固本强基作用,从学理上讲清楚、弄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从知识体系上加以丰富发展。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内在的价值导向、知识体系、形式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求同向同行,两者可以形成合力。
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加强中华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可以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思政课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知”的学习室,也是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行”的关键点。以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贯穿于各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打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动仗”,系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主线成为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心中红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进一体化建设,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质效
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应有之义。思政课要遵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讲清楚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历史传统,讲明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好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使教学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在小学阶段,结合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以常识化教育启迪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在中学阶段,结合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以知识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在大学阶段,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显著增强、认知视野显著扩大的特点,以哲理化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和一体化贯通。各学段思政课应特别注重对思政课教材统摄知识结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化,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元素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现。各学段思政课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学习情境,在具体鲜活的情境中挖掘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春风化雨般真正融入各学段学生的思想深处。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品牌
要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性,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思政课为主体,以通识课、专业课为两翼,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思政课”。同时,拓展“大思政课”内在空间和外部场景,把“大思政课”的育人效应拓展到各学科、各专业、各学段课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理论”课程体系。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精品课程,持续深化“石榴红”等平台载体建设,采用多种形式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思政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优势,实现培根固本、启智润心、铸魂育人。依托“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要把握好“四对关系”:一是把握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依托“大课堂”涵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二是把握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依托“大平台”涵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三是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依托“大师资”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四是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依托“大空间”引导大学生在实现共同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大理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