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福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好发挥革命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云南陆军讲武堂充分发挥博物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工作,深化和丰富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作为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首批命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历史文化,充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校史文化的教育内容。
升华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校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把“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重中之重,运用革命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校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是一所多民族共同学习的军事院校,也是一所具有高度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建于清末,发展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这里不仅是公众普遍认知的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投笔从戎追求革命初心的母校,更蕴含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用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一件件文物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记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办学期间(1912年~1928年),先后走出72位民族将领,在族别上他们属于白族、彝族、回族、纳西族、壮族、傣族、佤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11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民族放下个人恩怨、不计前嫌,在共同抗战中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凝结起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历史过程。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走出的各民族将领,在这所军校培养下,从地方青年逐步成长为革命军人,他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作为一所坐落于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军事院校,在这些将领中,也有着大量的各民族的身影,他们同样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历次革命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用理论研究讲好民族团结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参观时曾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具体要求,博物馆应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历史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发挥好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历史文化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思政课”。一要加强对历史文献、文物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发掘其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二要加强学术研究和宣传工作,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进行推广和普及,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要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让他们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搭好宣教平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教育基地宣教功能深度融合,丰富教育内容,赋能“大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军校,与此相关的重要人物和因此而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涌现出了一批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在前线英勇奋战,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