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文
保山以“融”为导向 做活“旅游+”文章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4日 09:02:44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原标题:保山:以“融”为导向 做活“旅游+”文章

  不久前,2024年保山文旅宣传招商推介会在湖南长沙市举行,邀请各界朋友到保山康养度假、感受秀美山川、体验红色文化、品尝生态美食,到保山“寻宝淘宝”。近年来,保山市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气候资源,依托丝路文化、永昌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永昌大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强品牌提“三交”速度。保山市以旅游品牌创建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城市IP吸引力,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先后引进雅居乐、华侨城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建成原乡栖花岭景区、荷花温泉景区等一批休闲度假项目,推进保山世外乡村·勐赫小镇、腾冲“大和顺”旅游区、启迪冰雪双创小镇、龙陵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等40多个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2023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次4666.09万人次,同比增长15.6%。

  促融合拓“三交”广度。保山以“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以传统节庆为载体,将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元素融入旅游领域,满足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定制式的旅游需求,不断丰富拓展“三交”平台和载体。2023年举办“节庆+旅游”“美食+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50多场,打造了自然秘境徒步探秘、精品小粒咖啡体验、探寻文史古迹、重走南方丝绸古道、感怀岁月文化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施甸县重点打造“施甸龙会”、农特产品展销、荷花节、小龙虾节、泼水节、特色美食文化周、端阳花街等“时令节庆”系列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昌宁县围绕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美食等方面制作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的“新保山人”在这片热土实现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

  惠民生增“三交”温度。为让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保山市打造了一大批以茶文化、咖啡文化、乡村艺术、体验研学、传统村落等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带动种养农户、非遗传承人、餐饮从业人员等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旅游服务业,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如:司莫拉佤族村创新“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幸福·旅游+”产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群众收入人均达到2.25万元、增长17%。全市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旅游为民、旅游富民、旅游利民、旅游乐民的意义不断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兴文化延“三交”深度。以文化互鉴交融为突破口,保山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景区景点规划建设、文艺作品创作和旅游演艺节目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旅游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建成保山市图书馆巴川分馆、隆阳中咖书院、腾冲东山书院、施甸善洲书屋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隆阳区金鸡乡、腾冲市固东镇被评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司莫拉佤族村“我们的幸福生活”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447场次、观众50多万人次,6个国有博物馆开展流动博物馆下基层、进校园、进部队活动21场次。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内在要求和鲜明主题,体现到旅游设计、组织、实施、推广的全过程,为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等旅游资源赋予“三交”新内涵;组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员大赛,建强一批专业队伍,着力讲好保山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全市博物馆、剧院、非遗展示场所、文旅演艺场所、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优先作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践基地,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持续增强。

  优服务提“三交”效度。以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为突破口,聚焦文旅企业和各族游客关切,推出稳增长“15条”措施,同时,举办线上、线下文旅促消费活动。成立保山市旅游行业协会、市县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建立健全“1+5+X”旅游投诉处置、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各族游客对保山旅游市场的满意度。深入挖掘、整理、开发自然人文景观、历史人物事件、革命遗址设施等蕴含和体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事实和丰富实践,精心设计多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打造更多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各族游客“五个认同”。(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