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观察
船的力量系于帆,人的力量始由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文化宣传工作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意见》落细落实,2023年9月,国家民委创新推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文化活动”)贵州篇,将中央关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部署要求,细化落实为各族群众看得懂、听得清、能参与的具体项目,转化打造为各地方易接受、能借鉴、可推广的具体举措,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今年5月,主题文化活动之云南篇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再度开启。本次活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从600多项文化活动中精心筛选并提升组织了10项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政治引领,创新组织形式,增强群众参与性,提升活动覆盖面,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见可触可及。
价值引领:在润物无声中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重在价值引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曾经,这里是滇藏茶马古道必经重镇,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如今,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汉、藏、纳西、彝、傈僳、白等多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伴随着开场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5月28日,主题文化活动之云南篇启动仪式在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启幕,现场热闹非凡。
大屏幕播放短片《春风化雨 心润万家》,介绍国家民委组织翻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民族文字版,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民族地区村村寨寨的故事;歌曲《党的光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舞蹈《奋进的脚步》,唱出各族干部群众“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爱国情怀,舞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高质量的演出,真是太幸福了。”家住香巴拉小镇的市民单继琴高兴地说,她对视频中万名党员进党校、进牧场的片段印象最为深刻。“启动仪式上的一系列演出,让我深刻感受到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最深切的热爱和最美好的祝愿。”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在“人的心灵搞建设”。
“我们在文艺演出中强化价值引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融入文艺作品中,以群众能听懂、愿接受的方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迪庆州民族宗教委主任王国华说。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之地”。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迪庆,明确“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等7项政治纪律,强调“必须注重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在这里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当地老人青玛回忆说:“红军从不杀群众一只鸡,也不欠群众一粒米。”
从最初的“怕红军”逐渐变为“信红军”“爱红军”,红军在中甸地区(今香格里拉市)成功地探索了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方法,并在涉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在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一座红军长征博物馆静静伫立,见证红军与迪庆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历史。
“红军在中甸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参观。”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工作人员拉茸说,当地还有许多老人带着儿孙来到这里,追忆这段红色历史。
“我很自豪生长在香格里拉——一个红色种子生根发芽的地方。”身穿红蓝相间校服,佩戴扩音器,“格桑花小小讲解员”杨婧涵从容走进博物馆展厅,字正腔圆的讲解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聆听。
今年上三年级的杨婧涵是博物馆与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独克宗小学合作培养的几十名“格桑花小小讲解员”之一。“担任讲解员,既能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又能推介我的家乡迪庆,还能锻炼自我、开阔眼界,我很开心。”杨婧涵说。
博物馆副馆长杨秀芸介绍,“格桑花小小讲解员”的实践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播撒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让伟大长征精神代代延续。
红色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传承党的红色基因中,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全面融入:使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暖风拂过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广袤乡野,处处洋溢着文明新气象。
在尼西乡幸福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追玛有口皆碑。她创办香格里拉市尼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多名妇女解开围裙、放下锅铲,实现自身价值。2022年,追玛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党员干部是新风正气的倡树者,对社会风气有着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尼西乡积极探索“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双融合模式,把移风易俗、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教师、退役军人等群体参与打造志愿服务队伍品牌,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逐渐形成。
“学手艺挣不到钱。”曾经,这是尼西乡村民们的刻板印象。如今,大家都说,“靠手艺吃饭,吃着踏实。”
记者在尼西乡汤满村黑陶传习中心看到的一幕幕场景,印证了尼西乡各族群众从等靠要到自立自强的巨大变化。
尼西乡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如今,越来越多人来找他学习黑陶烧制技艺。“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依靠技术和双手,不等不靠才能致富,生活才会更幸福。”当珍批初说。
树立文明新风,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云岭大地各族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的生活环境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出门就能看到赏心悦目的风景,心情特别好。”这些年,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海南村满祥一组的变化,76岁老人木国章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以前村里环境跟不上,大家没底气,如今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等党员干部的带动引领下,村民团结一心,坚持生态优先谋发展、农旅融合布业态——2户农户主动让出宅基地,3户农户主动拆除围墙,54户农户主动让出房前屋后空地……
满祥一组在纳西语中叫“俄里课”,意为沼泽地。如今,昔日的沼泽荒地已完成道路改造、“三线”入地、“四水”收集、厕所革命、“五整洁”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省的“绿美乡村”。
“从党员干部到群众,我们都认为党的领导是这些年变化的关键。”海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力力说,大家从乡村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党的领导下更加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党建领航,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融入各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创新载体:发挥人民群众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5月29日,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民族团结村运会如火如荼进行中。
建塘镇红坡村青绿色的草甸上,赛马、射箭、拔河、押加、跳绳、滚筒等特色传统文体活动轮番上阵,不仅周边村民热情参与,还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是各民族共有、共享、共乐的文体活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文体活动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共有精神家园载体多样性,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现在镇上邻里亲如一家。”建塘镇副镇长竹玛拉初说。
青年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对象和生力军。
5月30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堂大思政课正在进行。该校1999级美教班学生赵元君,给学弟学妹们讲述他坚守丽江农村山区教育战线的故事。
“我们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染学生,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精神照亮各族学子逐梦征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薛红亮说。
为创新教育载体,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致敬杰出校友张桂梅,打造了“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时代楷模张桂梅”展览、《桂梅赞》歌剧等,宣传张桂梅先进事迹,弘扬时代楷模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榜样的力量、楷模的精神,如微风细雨般影响着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
“从大一开始,我们就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附近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到了寒暑假,我们还会返回家乡支教。”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大二学生赵文然说,希望能够传承张桂梅的精神,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以主题宣讲、文艺展演、民俗节庆、传统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各族儿女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新时代中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时代强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所在、力量所系。
正是杜鹃烂漫时,高原大地多诗意。
来到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神川广场,正在开展的云耕四季腊普河谷多民族农耕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上,高朋满座。
演员平均年龄70岁的维西县大词戏古乐团带来的表演《大词戏 扬琴调》悠扬动听,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据介绍,维西大词戏是仅在维西县保和镇独存的一个地方剧种。它来源于中原地区,传入维西后,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新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块活化石”,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见证。
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展、国家级非遗塔城热巴舞、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民族传统体育赛事……5月的维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映照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
走进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非遗手工教室,四年级学生彭坷正和同学们一起画着京剧脸谱;语文教师七林拉初拿着精美的布料、彩线、纽扣等,指导学生剪裁、缝制汉服;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袁手持画笔,鸟兽虫鱼、树木花草、人物形象等跃然纸上。
普及、传承、创新和发展,是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非遗课堂的关键词。学校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推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极大地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以接地气、贴实际的教学方式开展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副校长孙永秀说。
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举措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下的云南,花香和书香相伴,文化和旅游“联姻”,历史文化遗产以新面孔走进大众视野。在主题文化活动指引下,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绽放,画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同心圆”,推动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伟大荣光。(周宛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