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嘱托担使命 千里边境幸福长——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纪实(下)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两次致贺信,多次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云南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提供了根本遵循。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好画卷正在云南4060公里边境线上徐徐展开,我们将分上下两期带你领略云南千里边境幸福长的美好图景。
聚焦“稳边疆”,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党员户挂党旗、普通群众挂国旗,红旗飘扬在边境线上,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每个村组党员活动场所都设在村口最显眼的地方,“强基层党建、固千里边疆”的标语亮眼,村务公开栏、党务公开栏一目了然。
云南持续深入推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开展“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动1995个抵边村(居)民小组全覆盖组建党支部,党员空白村全面清零。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5.5亿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101个。在行政村活动场所全覆盖基础上,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5亿元,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7万个,按照每个边境村每年不低于5万元、社区不低于7万元标准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能力抓好党建、服务群众。抓实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班子成员学历、能力、年龄“两升一降”,“一肩挑”比例达到98.71%;开展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组织1.23万名村组干部参加本科、大专学历教育。推进“归雁”工程,累计回引1.4万名农村优秀人才回乡创业,6600余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全省沿边行政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均已达标,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不断提升。
文山州马关县茅坪村,村民家门口随处可见这样的小贴士:“晨起五件事: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干好。”
为推进边境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云南不断探索深化村民自治的方式并进行实践创新,运用民族团结进步公约、村规民约、家训家规等村民易于接受的德治形式,实现村村有村规民约、人人签民族团结公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科学推进全省129个边境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将374个沿边行政村划分为9672个防控网格,配备1126名专职、671名兼职社区民警,1290名辅警下沉社区,定期组织网格户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专项行动,切实提高边民法治意识。创新推广“警网融合”,延伸组建“十户联防”“边境红袖标”等群防群治组织,推行“党群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心”“乡贤+基层社会治理”等做法,推动“联通全域、区域互补”。
多措并举之下,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稳固。
聚焦“固边防”,推进边境防控现代化
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村民熊光泽一早就准备好了背包、镰刀,这些是他巡边的必带品。从188号界碑到193号界碑,这条来回20多公里的路,熊光泽已经走了40多年。从奶奶项左娣,到父亲熊炳清,熊光泽一家三代护边已有70多年。
云南边境线绵延4060公里,“守护好神圣国土”是云岭各族儿女世代相承的共同使命。为此,云南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筑牢祖国西南边陲安全稳定屏障作为第一政治责任,不断推进边境防控现代化。
云南各边境州(市)依托国门党校、红色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国门宣讲”、实施“红旗飘飘”工程等,教育引导边民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国门意识,鼓励边民积极参加军警民联防联勤联动守边队伍、支持和参与边防建设,锻造和涌现出“一家三代守边、矢志终身护边”的熊光泽、“甘将一生奉献边疆、带领群众坚守国门”的金平县金水河隔界村党支部书记普玉忠等一批批守土固边的云岭楷模,他们用汗水和热血铸就了边疆的安定与繁荣。
为打牢边民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云南创新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工作责任制,健全“全周期”治理机制,深化“五户联防”“十户联保”邻里守望模式,构建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4级联防联控网格体系,建强以党员为主体的应急管理队伍,推行“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形成联防联控共同体。在110个边境乡镇成立边防办和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选派业务骨干进驻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担任副指挥长,整合当地公安、边检部门、边防部队和基层党组织等力量,健全平急结合工作运行机制,协同开展日常巡边值守和突发情况处置,联合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在强边固防中,云南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 GIS等技术,打造“一屏知全域、一网管全局”的智能化边境管控模式,边境防控不断提质增效。
如今,云南边境线上,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逐渐建成,“一乡一阵地、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的全民防线更加牢固,共同铸就了祖国西南边境防控的铜墙铁壁。
聚焦“强意识”,推进思想观念现代化
红河州河口县瑶山乡水槽村委会五道河村民小组,村民们围坐一起,正在听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我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引导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边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维护好民族团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为此,云南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依托,以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等项目为抓手,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等为载体,在沿边一线打造了一条村美民富人和谐,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目前,云南8个边境州(市)和17个边境县(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所有行政村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沿边地区,我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促进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切实增强边境群众中华文化认同。目前,374个沿边行政村均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到100%。
德宏州芒市芒海镇,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培训班上,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群众正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普通话。云南全面实施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以全省25个边境县(市)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为重点实施范围,以18至60周岁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为培训重点,推动书同文、语同音,促进心相通、情相融。目前,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国家通用语言应用示范带。
为丰富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云南组织“文化进万家”“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深入沿边行政村,并支持沿边行政村开展“村歌”“村晚”、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平台。
与此同时,云南还积极推动边境县(市)实施“国门文化”项目建设,在25个边境县(市)126个乡(镇)、1097个村、22个边境口岸、49个边境通道、85个边境贸易集市建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站)。创建了10个国门文化交流中心、10个国门文化友谊广场、15个国门书社。边境州(市)按照不低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X”服务功能,结合边境“国门文化”建设要求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规划,遴选推荐了10个沿边行政村创建空间优化、环境美化、创意舒适化、服务智慧化的“边境国门文化幸福村”。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各族群众精神相依、人心归聚,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有力举措。
2024年1月24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王予波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云南建成了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新的一年,将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打造新时代强边固防升级版。2024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为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擘画了清晰蓝图。
未来诚可期,奋斗正当时。走过一个个边境村寨,令人赞叹的是水电路网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施,令人感动的是各族干部群众守土尽责的家国情怀,令人难忘的是一张张意气风发、铆足干劲不懈奋斗的脸庞。“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正是今日云南的生动写照。
图片由相关州市民族宗教委〈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