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石榴同心护绿川——红河州将民族团结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2日 14:10:35  来源: 《今日民族》杂志社

  原标题:石榴同心护绿川——红河州将民族团结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仍呈现出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这是千百年来,居住在梯田之畔的各族群众守护的“绿水青山”,和谐共处的“生态答卷”。

  绿春,因境内“绿水青山、四季如春”而得名。近年来,该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茶叶25.25万亩,带动15.34万茶农增收;发展传统产业橡胶40万亩、香辛料33.2万亩、梯田红米2.59万亩,带动19.6万群众增收。

  山河增秀色,大地涵绿韵。哈尼梯田和绿春仅是红河州各族群众守护“绿水青山”, 让各族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生动实践的缩影。淳朴勤劳的红河各族人民,自古就有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红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自身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不断推动“两山”理论在红河的转化落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弥勒——美丽甸溪河

  美美与共护常绿

  2020年,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在红河州石屏县逗留数日之久,在绿水青山间,演绎出人与野生大象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象”往红河的背后,是红河州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红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山川苍苍汇万象,云水茫茫聚灵韵。好的生态是红河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气和优势,千百年来,守护好绿美家园成为各族群众始终如一的自觉,让红河这片仅占全国国土面积3.43‰的土地上,生长着种子植物6156种,占全国总数的20.52%、全省的36.21%;陆栖脊椎野生动物33目107科358属690种;鸟类19目59科229属450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6.17%、全省的58%……

  红河州先后划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7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41处,全州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9.40万公顷,初步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州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重要自然遗迹。

  目前,红河州获批国家森林乡村23个、省级森林乡村97个;13县市建成15个城市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成功打造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弥勒可邑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红河州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

  一串串数字见证了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成效, 一项项荣誉诉说着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红河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亮出绿水青山“高颜值”

  “出门就进公园,环境‘高颜值’,生活高品质,获得感、幸福感满格。”家住弥勒市甸溪河湿地公园附近的谢新林老人感慨地说,水天相映,举目皆景。如今,这条河被当地人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十里画廊”。

  无独有偶。昔日的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经过持之以恒的治理与修复,现在已是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美好景象……

  不只是一条河、一座城、一片山,绿色,是红河的主色调,从泸西县黄草洲湿地公园到开远市凤凰湿地公园,从绿春县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到金平县花果山森林公园……目前,红河州的15个城市森林(湿地)公园,不仅提升了各族群众生活品质,更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

  一山一水,都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红河的题中之义。置身于青山抱城、碧水润城的红河,处处绽放出新的美丽,成为红河新的闪光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印发《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污染防治攻坚战、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协同推进全州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绿色施政理念终在红河大地结出美丽果实。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7.8%,13县市全部创建为“天然氧吧”,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并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弥勒可邑小镇相继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

  手持“成绩单”,全州各族人民在这片红土地上共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绿色已成为红河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执“绿”为笔,从草木葱茏的黄连山区,到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红河,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高颜值”,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色生态就是“幸福靠山”

  各族人民的幸福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的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伴随“阿者科计划”深入实施,村民通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发展模式登上去年高考试卷,引起全国关注,还作为中国旅游减贫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全球目光。

  阿者科的巨变,凸显的是红河州始终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构建的“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为依托,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懈探索与实践。

  如今,红河州正大力构建“大健康+康养+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链条,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滇越铁路文化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建设等内容,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新领域、探索发展新方向,驱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迈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益于对哈尼梯田的大力保护,哈尼梯田也释放着强大的“绿色动能”,全方位回馈人们,村民的梯田生“金”梦正逐步实现。秋天层层梯田里稻香四溢,哈尼族小伙李义忠收获着粮、鱼、蛋、鸭,自家梯田的亩产值从过去的2000元左右到现在已逾1万元。“是党的好政策,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李义忠兴奋不已。“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的“稻鱼鸭”绿色高产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让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哈尼人增加了农村产业附加值,实现了“哈尼梯田保护+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三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红河县大羊街乡,干热河谷中昔日的万亩荒山已绿色葱郁,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与循环经济,把这里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百果园”,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红河州将绿色发展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技术标准、服务保障,探索出一条将“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

  如今,红河各族人民端上了“绿色碗”,吃上了“生态饭”。统计显示,到2023年底,全州共发展经济林524.4万亩、林下经济产业 244.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6个、省级龙头企业 12 个,全州林草总产值实现500.39亿元、增长26.3%,森林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313亿元、增长8.5%。生态产业发展带动22.2万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年人均增收10000元。(李立章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