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云南各族群众合力保护亚洲象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3日 09:16:00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展现好云南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做法,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云南网联合推出“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专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扩面成势,奏响云南经济共富共享、政治团结统一、文化美美与共、社会互嵌共融、生态和谐共生、党建引领保障的融美篇章。

  【总书记的话】

  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云南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主旨讲话

  【地方实践】

  “象往”的地方 美好的家园

  ——云南各族群众合力保护亚洲象

  2020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走出栖息地西双版纳,历经17个月1300公里,跨越大半个云南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既是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更是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具体体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云南省各族群众合力保护亚洲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南智慧和云南方案。

  背景情况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维护世界生态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是中国生态外交的关键地带,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极高价值,服务和支持长江珠江下游中国黄金经济带的发展,也维护着东南亚南亚多个国家的生态健康,溢出效应十分突出。目前有兽类种数313种,占世界种数16.1%;鸟类种数945种,占世界种数15.2%;鱼类种数617种(淡水),占世界种数18.2%;脊椎动物种数2273种,占世界种数13.8%……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誉。其中,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存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地区,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多年来,云南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采取措施,寻求实现人象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云南境内亚洲象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至现在的300头左右,主要活动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市(州)。

  主要做法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树牢“生物多样”的自然观。云南省颁布《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以法制健全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每年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名录《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健全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公安、检察、海关等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为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出台《亚洲象栖息地修复技术规程》《收容救护亚洲象康复饲养技术规范》《收容救护亚洲象野化训练技术指南》《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技术规程》《亚洲象动态信息预警技术规范》等五项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修复、收容救护、康复饲养、野化训练、食源地建设和预警技术标准,以高效技术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完善我国境内亚洲象保护技术体系,提升了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能力,促进全国各族群众共同喜爱的亚洲象种群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已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2年12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合作协议,形成总长约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以国际区域联合保护体系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老两国各族群众共同保障亚洲象宜居栖息环境,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树牢“象往家园”的实践观。2019年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授牌3个亚洲象野外研究基地,提出了时间跨度为20年的远期建设目标,计划到2040年恢复以亚洲象为旗舰物种的云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让亚洲象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名片。不断推进亚洲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建立亚洲象“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聘用专职亚洲象监测员122名,及时为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亚洲象监测平台,对亚洲象活动分布,迁徙路线进行分析,2023年拍摄照片 188411张,发布亚洲象预警信息1331次,有效缓解人象冲突;普洱市建立“江城大象预警平台”,通过聘请熟悉地形的村民担任亚洲象监测员,持续跟踪野生象的活动轨迹,各民族在不舍昼夜“追象”“护象”、守护“人象平安”的过程中人心归聚、精神相依。2015年,西双版纳开始尝试探索建立“大象食堂”,完成面积1000亩的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种植粽叶芦340亩、芭蕉330亩,投放食盐2吨,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人工硝塘;2017年以来,临沧市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800亩,仿野生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野龙竹、粽叶芦、象草和玉米等食源;2018年,普洱市思茅区建设“大象食堂”,现已开辟种植芭蕉、玉米、粽叶芦等1200余亩,食物源基地建设以来,周边一直活动着45头群象和两头独象。在亚洲象分布区域成立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98万公顷,建设“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殖及救护中心”,在野象谷内建立我国第一个亚洲象繁育基地,已累计成功救助受伤、受困的亚洲象13头,采取人工修复亚洲象传统栖息地、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人工硝塘等方式来修复和建设亚洲象适宜的环境8000余亩,各族群众在共同打造亚洲象种群“象往”的家园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人象和谐相处之路,各族群众参与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理念深入人心。

  发扬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树牢“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深厚养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生态习惯法”,不仅保护生物原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更是在品种保护、选育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促进民族地区成为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基因库”,这些“基因库”富有生命力,处于动态、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云南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反映了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如“神林”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自古就有的“神林”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状况,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编写《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辑校》《不负青山——云南保护生物多样性故事》《云南野象旅行记》《生物多样性之美:奇妙物种在云南》等书籍,展现不同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展示各民族因地制宜保护和适度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智慧和方法,将“传统生态习惯法”深植各族群众内心深处,传承和发扬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向世界呈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云南史料,向世界诠释了云南之美的历史溯源。在云南,以大象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及雕塑、器乐、织锦、壁画和美术工艺品在民间广泛流传,大象已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记忆。伴随着大象的北上南归,跨越大半个云南,工作人员的精心守护、各族群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大象簇拥着小象抱团睡觉的动人画面,都深深打动了人们,引发了国内外的共同关注,全球网友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云追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各族群众共同守护大象已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云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打造出一块“金字招牌”,在“象往”的过程中,促进了云南省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守护好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生动诠释。

普洱市江城县曼老江边嬉戏的亚洲野象

  【经验启示】

  云南省紧紧围绕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保护亚洲象为典型案例,开创了各民族共同保护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共同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新路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创新体系构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云南省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创新、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技术体系和国际合作体系,充分发挥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势,汇聚各民族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磅礴力量,凝聚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合力,在倾力付诸探索实践中积极推动知识、信息和成果共享,全面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案例,持续增强伙伴认同关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送出“中国礼物”。

  多措并举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云南省围绕亚洲象迁徙、生活、救护、繁育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式、系统化、全链条推进生态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各民族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守住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中国力量”。

  发扬传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云南省各族群众以合力保护亚洲象为抓手,从各民族共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传承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传统生态习惯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切实提升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供图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