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沧源高质量发展步健蹄疾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 10:50:55  来源: 云南网

  沧源葫芦湖全景。

 

  农村公路像游龙般蜿蜒游走在千山一碧之间,连接了各民族、多产业,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行政村通畅率达100%;边境少年足球队意气风发,国门小学合唱团唱出新时代佤山幸福歌,大山里的少年编程队逐梦人工智能时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3.8%,13种特有野生动植物在此和谐共生……交通畅、教育兴、生态稳,三年来,沧源高质量发展步健蹄疾,生动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资源经济生机勃发
 

 

  近年来,沧源县积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沿边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努力向“一村一风景、村村有产业”靠拢,2023年沿边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以上。

  位于沧源县勐董镇的佤族村寨刀董村水资源丰沛、水质纯净,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近年来,刀董村统筹规划好辖区山水资源,通过村企合作开发包装饮用水产业项目,于2023年12月申报商标“达董金泉”,年产能达19.2万吨。“‘刀董’意为水源地的坝子头,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我们积极做大做强产业。”刀董村党总支书记陈强介绍。

  沧源县班老乡班搞村是典型的民族边境村,过去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班搞村积极探索推行“流转土地得租金、产业发展得现金、就业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政策奖补得奖金”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勐弄自然村发展辣椒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6万元,2024年预计达40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莱片二组,佤乡沃柑基地占地面积达7290余亩,种植沃柑50余万株,丰产期可采摘沃柑2万吨以上,总产值可达1.5亿至2亿元。通过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群众实现土地租金年增收335万元、务工年增收200余万元,直接带动当地172户群众发展沃柑种植1500亩,丰产期招聘员工600余人。

 
园区经济抱团取暖
 

 

  永和园区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洋”分水之地、中缅边境交界处,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永和园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进出口落地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云南省2024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

  近年来,沧源县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增长引擎、创新平台、开放高地的作用,通过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市场主体、大抓营商环境,冶炼设备、木材、木炭等进出口货物增长明显,境内丰富的矿石、竹木等优势资源正向园区聚集,呈现稳中提质态势。

  据统计,今年1至6月,永和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42.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0.19亿元、基础设施投资0.69亿元,主导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51.15%;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7亿元,同比增长1.25%。

  围绕落地加工、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永和园区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加快与中领(深圳)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临沧中农商业投资有限公司、重庆邑丰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对接洽谈,加快推进中领新材料低碳竹产业园项目和临沧中农商业投资有限公司机制竹木炭一期项目建设,为持续壮大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口岸经济互联互通
 

 

  沧源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航空陆路双向通达,境内有永和口岸、芒卡通道、班老通道、达懂通道“一口岸三通道”,其中永和口岸距县城仅14公里、距沧源佤山机场48公里、距缅北重要城市腊戍200公里、与缅甸佤邦、腊戍、曼德勒、皎漂、内比都、仰光等陆路通达便捷,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印度洋的通道之一。

  随着永和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通关便利化措施的推行,口岸的通关效率和货物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以甘蔗、矿石、砂石、木材、蔬果、建材等货物为主的口岸货运贸易增长势头强劲,口岸流量和贸易货值持续攀升。

  近年来,沧源发挥全国通关一体化、“单一窗口”作用,推进永和口岸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先放后检等措施落地,提前研判运输货物风险,强化在线前置审核,实现一次认证、一次检测、一地两检、双边互认。“一企一策”“一品一策”优化通关流程,全程跟踪服务通关时间超长的报关单,为企业量身制定通关指导意见,有效推动通关“零延时”。

  据云南清水河边检站永和口岸统计,今年上半年,永和口岸进出口货值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95.2%,出入境客流量达16.3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9%,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79万辆次、同比增长36%。

  “为确保出入境人员、车辆、货物高效有序通关,我们结合口岸通行情况,及时增设查验通道、优化通关流程等,有效确保口岸顺畅快捷通关。”永和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邓渊介绍,永和口岸一头连着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近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一头接着我国东部地区,拥有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势,口岸的顺通畅达对云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手记
 

  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才让人安心

  数百年前,佤族先民来到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种下了榕树,村民世居于此,与大山相伴相守。

  1934年,“班洪抗英”剽牛盟誓,佤族先辈喊出了“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的誓言。1965年,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佤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心声。2021年10月,下班坝村村民聚集在老榕树下,发布了新时代佤族族训——我们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屹立的老榕树,见证着树下佤山人民奋进的步伐。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在这里宣读;三年来,佤山群众用实际行动当好“收信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信念坚如磐石。在临沧290.791公里的边境线上,响彻“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铮铮誓言。

  看产业,临沧茶、临沧坚果、临沧咖啡……独具高原特色的农业已形成产业链;看民生,边境线上的村庄各具特色,这片发展的热土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里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偏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和水平仍待提高。但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像是离弦的箭,心中有数,无往不利。“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才是让人安心的。”佤山各族儿女正脚踏实地,团结奋斗,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沧源县班洪村:村民的日子甜如蜜
 

  班洪村蜂农收蜜

  “一道蜜留到雨季作饲料,二道蜜打开市场很重要,三道四道五道蜜农户稳产增收样样好……”从一年一采、缺乏标准的传统圆筒养蜂模式走向如今高标准、高收益、可借鉴的活框养蜂模式,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仅用了3年时间。

  班洪村位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森林覆盖率达82%,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一年四季均有季节性主要蜜源和辅助蜜源,蜜粉源植物资源花期叠错,在发展蜜蜂产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1年开始,东航联合清华大学在当地开展蜜蜂产业专题学习班,并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等各方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云南沧源试验站,派驻专家长期驻点,全天候开展蜜蜂育种、授粉、采集、生产、加工等科学研究,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牢牢抓住蜜蜂产业的优良种源。我们的蜜蜂产业收入实现了近百倍的跃升。”班洪乡党委书记马志坚介绍,目前班洪村的蜜蜂产业已经基本完成了蜜蜂的饲养、加工及销售“一条链”的打造,年均增收500万余元。

  如今,一批又一批颇为稀罕的米团花蜜(又称高山黑蜜)销往各地,沧源黑蜜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米团花蜜不仅让班洪村村民过上了“甜”日子,还带动了周边蜜蜂产业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班洪村蜜蜂扩繁基地已超过35亩,合作社覆盖全村脱贫户192户818人。

  “保护蜜蜂的生存家园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生产空间。利用花期叠错的特点,现在周边村庄合作社一起抱团发展,延长蜂蜜产期,现在一年能产五道蜜左右。”作为最早一批受益于东航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等各方开展的蜜蜂产业专题学习班的学员,班洪村养蜂队队长肖金刚感受颇深。

  【基层说】班洪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宣读地,三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只是物质水平的提升,还有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村民眼里散发出来的积极和自信让人看了倍感欣慰。班洪村跟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世世代代跟南滚河相伴相生,我们心里唯有感恩,是党的关怀和自然的馈赠让我们过上了这样美好的生活。

  ——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

 

 
耿马县山头寨村:蚕桑“编织”好前景
 

  山头寨村蚕桑养殖

  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以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山头寨村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积极谋求发展,规划发展蚕桑产业,引进市场经营主体进驻边境地区发展。如今,蚕桑产业已成为山头寨村兴边富民的主导产业。

  耿马县孟定镇边境地区由于资源性缺水、山高坡陡、石多土薄等自然条件限制,橡胶、甘蔗等传统主导产业难以全面覆盖,增收难致富更难。为了寻找一个能长久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山头寨村将产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到了蚕桑产业上。

  “2022年我们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一开始村民也没有养蚕经验,得益于县、镇两级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的实地培训指导,蚕桑产业得以科学发展,养殖户年增收4万元左右。”山头寨村党总支书记祁东海介绍,为了突破蚕桑产业发展瓶颈,山头寨村推行“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确保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保障蚕桑产业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目前,山头寨村共种植桑树583亩,2023年养蚕7批次104.5张,收获蚕茧4868.65公斤,农户售茧收入共计233692元,平均每张蚕获利2236.3元。

  “现在是第三批,预计下个星期收蚕茧。农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祁东海说,村庄不断加强与云南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缩短农户的养殖周期,规避病害风险。2023年,山头寨村经济总收入4916.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6元。

  【基层说】作为边境村,守边护边是我们生活美好、产业兴旺的前提。山头寨村党总支通过多种方式,把党的政策、党的声音传达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凝聚起了“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强烈认同感。村里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边境巡逻队、党员突击队等队伍,以党建聚民心固边防,引领广大党员和群众不断强化守边固边、自立自强、团结和谐的思想意识,我们将继续用“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守边誓言和“守边精神代代相传”村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耿马县孟定镇山头寨村党总支书记祁东海

 

 
镇康县茶叶林村:温泉山村宜居宜旅
 

  茶叶林村温泉项目

  种药材、赏药花、洗药澡、吃药膳、唱药歌……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左右,镇康县勐堆乡茶叶林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来自周边村寨,有的则来自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药浴文化,我们发展温泉产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茶叶林村党总支书记穆刚说。

  茶叶林村位于勐堆乡北部,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勐堆乡4个边境村之一。位于茶叶林村的澡堂坝温泉是临沧市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待开发区之一,温泉地热资源蓄藏区60多亩,泉眼大多分布在地势平缓处,出水温度40摄氏度至85摄氏度不等。温泉属碳酸盐硫磺泉,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氡、钙、镁、钾、钠等数十种有益矿物质。

  2022年5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对澡堂坝温泉资源进行开发,集中打造澡堂坝温泉三养度假村建设项目,项目总用地约19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区、景观活动区以及温泉配套区,计划总投资1.45亿元。

  如今走进茶叶林村,一眼眼天然温泉像宝石般镶嵌在坝子中间,热气氤氲在村庄周围。村间路边种满了各类中药材,成为一道点缀温泉项目的独特风景。

  在统一规划下,鸟语花香、宜居宜业宜游的村庄已见雏形,一幢幢民居也已完成了民宿改造,依托于温泉资源,村民们又多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基层说】过去我们村的人居环境极为糟糕,干季时车子路过扬起灰尘,雨季时道路则泥泞不堪,房屋杂乱无章,村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如今,我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茶叶林村在道路、电力、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明显提升,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和产业的发展环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我们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

  ——镇康县勐堆乡茶叶林村党总支书记穆刚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林 见习记者 李彤 隋鑫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