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西双版纳州看见幸福的模样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最南端,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全州国土面积1.9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966.3公里,约占全省的1/4,有12个边境乡镇、42个沿边行政村、395个村民小组。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累计实施1621个项目,以5个“幸福密码”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西双版纳样板”,沿边村寨实现“家园变花园”“边线变防线”的巨大变化,在祖国西南千里边疆绘就了幸福的新画卷。
坚持党建引领 让幸福有方向
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基层党组织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凝聚力、服务力“五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两个功能”、发挥“两个作用”,建设沿边党建示范带。
组建6个国门“大党工委”,设立12个边境乡镇党建联合工作站,抵边村民小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党员空白村全部清零,规范化党组织建设达标率100%,创成204个州级及以上规范化党支部。
坚持“州县乡村组”五级党组织书记抓推进、“州县乡”三级边防委主任同抓落实,提级管理乡镇党委书记、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向抵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加大边境一线党员培养力度,实施优秀人才“头雁”“归雁”工程。
坚持富民增收 让幸福有底气
紧扣全州“三大经济”“七大产业”,盘活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增收增长优势。比如,勐海县打洛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群众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火龙果、菠萝蜜等规模化种植,实现人均收入2.45万元。
立足各地实际,加强技能培训和岗位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跨境运输等,最大程度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促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比如,景洪市勐龙镇通过党组织牵头组建跨境劳务运输队166支3000多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余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
依托西双版纳州口岸、通道多的优势,推进一二级市场体系建设,成立85家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边民互市组织化程度,实现真边民、真交易、真受益。比如,勐海、勐腊县通过创新开展中缅、中老边民大赶摆活动,带动近30万人参加交易,累计为边民创收近700万元。
坚持绿美塑形 让幸福有底色
将林长、河(湖)长等责任制落实到村到人,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逐户签订森林资源保护责任书,用严密的制度管人、管事、管生态,让边境一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老挝共建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进一步筑牢祖国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州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绿美行动,一体实施小庭院、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四小五化”工程,常态开展“美丽乡村大比武”“洁美人家”评比等活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边境村寨的普遍形态。比如,勐腊县会龙村通过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全州新的旅游打卡地,“好风景”正在变成“好钱景”。
坚持民生优先 让幸福有质感
全面优化边境村寨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水电路讯网”等硬件设施全部达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着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抵边村寨倾斜,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文化阵地。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融合互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6条、7个边境乡镇、26个沿边行政村获评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再度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坚持治理提效 让幸福有保障
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感党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坚定自觉。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枫桥经验”调解室行政村全覆盖,构建42个边境村“全科网格”,用网格兜住群众大小事,勐海县打洛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进29个边境重点村寨集中整治及产业发展,推行抵边联防所与抵边村寨“双向挂联”机制,深化“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等邻里守望模式,构筑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土固边坚实防线。
“幸福”是西双版纳州的代名词,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西双版纳的生动缩影。下一步,西双版纳州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全力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谱写好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时代新篇章。(张晰 记者 刘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