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团结同心共筑梦 踔厉奋发谱新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摘登
【编者按】
8月27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昭通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总结202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成绩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一年多来,在推动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云南“三个定位”并“不断取得新进展”重大方略要求,保持战略定力,旗帜鲜明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昭通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安宁市、瑞丽市、香格里拉海关、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6家单位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本报特推出6家单位的创建经验,为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提供参考。
昭通市:凝聚同心力量 共促民族团结
昭通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实施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制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规划,出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深入开展“十进十促”创建活动,推动示范创建向纵深拓展。在11县(市、区)同步增设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增加人员编制40个,选优配强150个乡镇(街道)统战委员、1407个村(社区)民宗干事。
坚持发展要务,着力推动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加快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统筹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统筹推进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广大乡村延伸覆盖。截至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列全省第4位,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电网、4G通讯网络3个100%全覆盖,各族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坚持价值引领,着力促进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以“搬”促融,打造互嵌社区环境,聚焦20.4万水电水利移民、35.5万易迁群众、1.66万跨省搬迁群众,大力推行“红黄绿”分类动态管理,盘活利用安置区扶贫资产,促进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以“转”促融,打造稳定就业环境,创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昭通模式”,全市260万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中,省外转移就业130万人、列全省第一位。以“交”促融,拓展交流交融深度,着力打造“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三类载体。截至目前,共打造“三项计划”实践基地60个,成立联创共建跨省联盟2个。
坚持固本强基,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实施“基层统战质效提升年”行动,构建民族工作市县乡“三级网络”,3年累计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培训5058人,统战民宗系统提拔交流干部86名。
坚持示范带动,着力形成大抓全域创建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倡导树立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全市共有8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级荣誉;深入挖掘南丝绸之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历史文化内涵,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依托鲁甸地震纪念馆、扎西纪念馆、白鹤滩水电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感恩领袖关怀”“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大国重器”等主题实践活动,持续讲好各民族感恩奋进的“昭通故事”。
楚雄州: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理论宣讲“热”起来。2023年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共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集中示范宣讲57场次、受众2.4万人次,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哀牢深处有凤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孔雀保护》受到中宣部年度内部表彰。持续深化拓展“农民理论家宣讲团”“梅葛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等宣讲经验,通过“好听好懂”的形式,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文旅融合“火”起来。以文旅融合推进各民族互嵌共融,精心打造生命起源之旅、奇山异水之旅、古镇文化之旅、民族文化之旅等8大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擦亮“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全方位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成功打造《古微鲁》《云绣彝裳》等文艺精品,彝剧《桂花表妹》、滇剧《风雪不归人》获云南省第三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示范奖。打造“中国火城 浪漫花都”节庆品牌,中国·楚雄2023年彝族火把节136项活动、2024年彝族火把节14项重点活动和108项精品活动引爆全网,赛装节、插花节、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恐龙文化旅游节、楚雄时装周等文旅活动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
让文化传承“潮”起来。成功申报彝绣、民族服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全力打造彝绣产业,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转变,截至目前,楚雄州带动5.7万名绣工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打造了“把妈妈留在家”的幸福产业。组织编写《楚雄彝族药志》等6部彝族医药专著,制定《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彝族药分册》,建成全国首个中国彝医药博览馆。
让历史遗存“活”起来。有效运用元谋人、万家坝铜鼓等楚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申建元谋猿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精心策划打造推出体系化产品、业态,更好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增强元谋人文化认同和对外影响力。制作《让文物“活”起来 把楚雄故事讲精彩》精品文物系列节目,打造“楚雄历史文化展”“霓彩衣裳·中国彝族服饰精品展”“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等流动展览深入基层巡回展出200余场次,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课堂”,坚持每周六举办1场非遗动态展演及文博惠民演出活动,寓教于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安宁市:安定团结 本固邦宁
政治引领同向,打造“担当安宁”。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以《创建方案》为统领的“1+N”政策保障体系,出台安宁市《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培育壮大了以解说员、宣讲员、网格员为主体的民族工作队伍;奖补各级示范单位超100万元。
共有精神家园同建,打造“尚善安宁”。以增进“五个认同”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同体建设,“线上线下”场馆协同配合,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中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全覆盖;评选了一批各领域民族团结模范、示范户、示范商户与各级道德模范、劳动模范。
发展富裕同步,打造“幸福安宁”。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强经济共同体建设,构建绿色石化、冶金、绿色新能源材料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幸福养老、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公园城市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交往交流交融同心,打造“融荣安宁”。推动创建工作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相融合,建设社区“一家亲”工作站13个,打造安宁吾悦民族团结互嵌式示范商圈,推出乡村旅游促“三交”、乡村振兴、革命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研学线路。
社会和谐稳定同护,打造“平安安宁”。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成功创建8个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人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激活基层网格化管理实效,“院坝协商会”“红色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议事协商机制,让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金方街道“五治融合”案例入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创新实践同力,打造“活力安宁”。探索“民族团结+互联网”创建之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宁同心云平台,形成了互联网+民族团结“1+2+N”模式,目前注册人数达26万余人,在线学习达100万余人次。探索“企业+社区”“商超+社区”“产业+人才”“学校+社区”的模式,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推动各民族流动融居。
瑞丽市:在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中彰显“边”力量
坚持党群同心,带领各族群众做好团结守护人。打造了银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诚信中国”珠宝玉石直播、弄莫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五联五合”卯相示范社区等5个示范创建品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城市文明创建、强边固防评选、道德模范表彰等测评体系。搭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全国、全国最美信访干部陈国玲、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邹悦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局面。
力促创新求变,推动各族群众做好逐梦奋斗人。以“强园兴工、开放兴边、彰文兴旅、特色兴农”建支柱,制定边疆治理现代化新标杆发展规划,做足“扩大开放、绿色发展”文章,以国家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边境贸易、跨境合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快边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步伐,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为支撑点的沿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明显。其中,做优特色产业,珠宝玉石产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市建设10个直播基地,从业人员高达5万余人;用好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政策,进出口贸易额323.1亿元。通过边民互市贸易实现进口商品与园区企业有效对接,探索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融合发展的“瑞丽模式”。
树牢家国情怀,引领各族群众做好中华守边人。为国守好边,已成为瑞丽各族群众的共识,实现20个边境行政村167个自然村“家家有红旗,人人是哨兵”,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经验在全国推广。创新建立“国门会晤”机制,持续推进跨境农业、跨境旅游等合作事项;设立全国首个“口岸播发端”,办好国内首份缅文报《胞波》;全国首创边境企业“道德小屋”;在边境村全覆盖建立国门书社,举办中缅胞波狂欢节、中缅边交会、“一马跑两国”马拉松赛事等国际交流活动。不断续写边境线上“交”和“融”的新篇章,为构建中缅胞波命运共同体输送源源不断的瑞丽“边”能量。
普洱市思茅区倒生根社区:互嵌共融促发展 同心共筑幸福梦
党建引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石。推动建立“民族团结和谐小区”“民族团结文明楼院”管理制度,76个居民小区完善了居民公约,24个居民小组制定《小区民族团结进步管理制度》。新建3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工作室”面对面服务群众,组建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完善工作信息动态管理。成立老年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芦笙队、腰鼓队、小品队、篮球队、陀螺队等社区文体组织,定期举办传统民族体育运动、民族舞蹈表演、民歌对唱等各类文体活动,发挥群众文体性组织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培养融洽感情方面的积极作用。
凝心聚力,守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阵地。发挥“五老”情况熟、威望高,秉持公正、经验丰富的优势,成立社区“五老说事评议室”。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放手册、折页等宣传资料,建成宣传书屋2个,运用社区远程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每年3月举办“民族团结月”活动,每月举办1次居民公约、家风家训、移风易俗、以案释法等宣讲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文明新风。对各行各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区和谐”的优秀者进行表彰,累计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工作者”“优秀志愿者”“优秀小区管理人员”“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608人次,选树“好邻居”“好家庭”340户。在各族群众共同努力下,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获得国家级、省级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34个。
心心相融,聚集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首创“初心驿站”,建成连心党建工作室、退役军人之家、便民食堂、便民停车场,用一个个“初心驿站”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助力完成“微心愿”,通过“微心愿”认领活动完成“微心愿”15000多件。组建志愿“微团队”,对“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送温暖活动1670次,慰问困难居民2536户。精准调解邻里纠纷,建立普法队伍6支280人,成立人民调解员队伍5支187人,及时将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五步工作法”,倡导小区事务“大家议、大家管、大家办”,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让各族群众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翁”。
香格里拉海关:守土尽责 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发挥“头雁”领航作用,绘制创建工作“路线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创新方式方法,形成“1个目标、2项职能、4件大事”的“1+2+4”创建工作法。锻造海关优良队伍,注入创建工作“生命力”。先后从地方选调6名本地少数民族干部,共同投入到建设美丽家乡的行动中。安排创建工作专项资金,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站、宣传队和示范窗。制定高原边关保障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实现“氧暖水电网”全覆盖,为“扎根迪庆高原、甘于坚守奉献”提供坚实物质保障。1名干部获海关扎根艰苦地区边关工作20年银质荣誉章,2名干部获10年铜质荣誉章。
精准施策力促繁荣,激活民族地区外贸发展“新动能”。通过推动出台云南省地方松茸标准、出具原产地证,为以松茸为主的野生菌产业铺设多元化、高品质发展的快车道,迪庆藏族自治州出口食用菌种类增长至5种。加强业务攻关,为德钦县产区的葡萄酒出具云南省首份输欧盟葡萄酒品质证书(VI1证书),拿到迪庆州高原特色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2024年1-7月,迪庆州进出口货值4039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1%,增幅居全省前列。
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深入民族村寨,以联创共建为桥梁,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国门生物安全等理论宣讲16场,覆盖900余人次,实现科普“零距离”。为写好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两张答卷”,先后捐助多批物资帮助各民族村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迪庆州菌类种植基地发展至20余个,辐射带动周边近2000名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民族团结进步成果。(记者 冯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