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漠荒山展青绿 不辞沧海变桑田——文山州西畴县以“西畴精神”为引领推进“山变青,产业兴”
多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各族干部群众治石漠、兴产业、谋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在生态上和谐共生、在成果上绿色共享,绘就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新图景”,走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新路子,整个西畴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畴县有汉、壮、苗、彝等6个世居民族,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岩溶石漠化地区占全县总面积75.4%,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各族群众不悲观、不埋怨,从1985年起,先后实施“三十年绿化西畴大地”“生态立县”“十年美化西畴大地”战略,孕育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六子登科”治石漠、“五法治水”管水等生态治理模式。2021年,西畴县被命名为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西畴县石漠化治理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被列为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
治石漠
建设各族群众繁荣发展“新家园”
西畴县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发动各族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5.06%提高到如今的54.83%,在城区、乡镇、农村、公路沿线、河湖沿岸等区域植绿补绿,基本实现了“目之所及皆绿美”的目标,昔日土地破碎、乱石林立、岩溶密布的荒山已变成绿水青山。坚持炸石造地、土地整治、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同步推进,人均耕地由不足0.78亩增加到2.08亩,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探索实施“5分钱”工程,通过农村各族群众每人每天节约5分钱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农村日常卫生保洁资金,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有人抓、有人管。
建水利
夯实各族群众繁荣发展“新基础”
西畴县探索推行引、建、蓄、管、活的“五法治水”模式,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58件,源头性解决了9.8万人饮水保障难题。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及管网工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项目25件,人均库容从40.49立方米提升到91.28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8.9%。坚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健全管理机构52个,组建乡村两级用水协会4个,聘请村级水管员485名,将部分农村供水移交协会管理,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治水、管水、用水,共享“幸福泉水”,有效破解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科学编制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兴产业
迈开各族群众繁荣发展“新步伐”
全面实施“生态+”战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金山银山的“创造者”。探索形成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农村公路“四轮驱动”建设模式,修通农村等外公路3100公里。实施公路新建和提档升级,全力解决好各族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平均公路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铺筑了一条条“走出大山、回归家园、守护乡愁”的幸福之路。成功申报并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发展以林果、林药、林禽等为重点的“八林经济”,实现高原生态农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产业增加值11.5亿元、林草总产值8.7亿元。推动西畴工业经济发展换道超车。提出“低碳绿色+新兴科技+出口贸易”新型工业发展路子,引进IC封测+LED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可为各族群众新增就近就地就业岗位1万个,推动西畴的招商引资由“筑巢引凤”向“先引凤后筑巢”转变,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转变,工业能耗逐年下降,园区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7.65%。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累计建成香坪山、东升公社、金钟山、汤谷4个AAA级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1个AAAA级景区,成功承办2023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总决赛和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等,“康养西畴”“体育西畴”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如今的西畴,山绿了、水清了、村美了、人富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交融汇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省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