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红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着力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培养造就大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全程全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融通互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各有侧重,但在教育本质属性上具有一致性。三种教育融合贯通,才能画好立德树人最大“同心圆”。二是梯次递进。民族类学校、民族地区学校、普通学校三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各有特点,但在“培养什么人”上具有共通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全域性,三类学校在差序现状中梯次递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是一体推进。大学、中学、小学三个学段的学生特征各有差异,但在育人目标上具有连贯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守正创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要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任。一是讲清道理。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史料体系为基础,讲清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以丰富、翔实、生动的史料素材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四个共同”的历史,揭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二是研究学理。在“论从史出”的基础上,对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进行学理性阐释。聚焦主题、把握重点,既重视基础性问题研究,也观照现实性问题研究。三是探求哲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理论话语体系。
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一国家统编教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学好用好这一国家统编教材,是学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前提。一要加强对统编教材的科学认识。教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内容详实、史料丰富、逻辑严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二要加大对统编教材的培训力度。教材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历史资料多,要分对象、分类别、分层次、分需要进行教材培训,增强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政治话语的宣传力度和阐释能力。三要加快对统编教材的成果转化。注重对教材内容、教学运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有质量、有分量、有含金量的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有形有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应注重方式方法,寻求有效路径。一是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配齐建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师资,开足开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机制模式。二是用好日常思政主阵地。日常思政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更易于走进学生、影响学生、导引学生。充分利用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引导各族学生深入基层、体验社会、理解中国、放眼世界,在日常和实践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三是发挥网络空间主潮流。应对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上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抢占网络宣传教育制高点。四是激活校园文化主引领。要充分挖掘校史校训、展馆文物、名人典故、励志榜样、重大庆典、特色活动等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