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用红色基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 15:28:00  来源: 《今日民族》杂志社

  原标题: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用红色基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编者按】

  2023年1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命名2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各基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特色、创新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今日民族》杂志将陆续推出专题报道,系统介绍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以期推动各地各部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夏日的查尼皮村,群山苍翠,阳光清亮。

  村中广场,几个晨练的村民正奋力甩开臂膀,大步往前走。南侧,一位大妈正在几位老人伴奏下,演唱革命歌曲。

  查尼皮村,位于蒙自市东25公里的大山深处,是一个苗、彝、汉等民族聚居的小村寨。1928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查尼皮村的一间茅草屋召开,在红土高原上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90多年过去,这所简朴的茅屋,已成为云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之一,每日里迎接各地慕名而来的访客。盛夏之际,房前屋后树木枝繁叶茂,枝叶随风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峥嵘往事。

  点燃革命火种的茅草屋

  2024年6月11日,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迎来了一批参观者。

  建水县人民法院机关第一党支部的干警们在“咪多咪彩”(苗语:小伙小姑娘)红色讲解队小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茅草屋前。

  “大概一百年前,村子里还只有12户人家。大家看到的这座简朴的茅草屋,是村子里彝族农民、地下党员李开文的家。”小讲解员的讲述很生动。

  屋内的陈设极为简单:一个火塘,一张木桌,几条长凳和挂在木柱上一盏不起眼的马灯。

  “这是一盏只有一根灯芯,一个玻璃罩子的普通马灯。1928年10月13日,在这盏马灯光亮照映下,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随着小讲解员的话语,一段红色峥嵘历史徐徐展开。

  1928年深秋,吴澄、吴少默、李鑫、杜涛、张舫等17名党员代表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从蒙自、石屏、马关、昆明等地汇聚到查尼皮,举行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

  会上,他们肃穆地立于马灯周围,轻声齐唱《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歌声随灯光透过门缝和窗户,悄然飘向云岭大地……

  云南革命的星火,在这个偏僻隐蔽的茅草屋,被悄悄点燃。

  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共云南临时省委,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这是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省党员代表大会,也是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唯一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参加这次会议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一个个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吴澄、杜涛、李鑫、张舫……都在会后不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会议点燃的革命火种,以查尼皮为中心,燃遍云岭大地。这个当时只有12户人家的多民族山寨,也因此被誉为“云南革命的传奇之地”永远载入了史册。

  “我明白这盏马灯的微光不仅照亮在1928年10月13日,也照亮在繁荣昌盛的今天,照亮在无数心怀梦想、行在新征程上人们的心中。它不仅照亮了17名先烈冲破黑暗,寻找光明的路,也坚定了我的选择,激励了无数像我一样的后来人传承革命遗志,赓续红色血脉。”参观结束,有人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96年前,17名热血青年在云岭大地点燃革命的火种。

  96年后,当代的青年们循着先辈们的足迹而来,追忆革命先辈,汲取精神力量。

  代代传承的革命薪火

  1930年,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毁于火灾。

  为利用好革命遗址的宣传教育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先辈们的理想信念,1983年,蒙自老一辈党史工作者进入查尼皮进行考证,确定会址位置。1991年6月,中共蒙自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址进行了修复,1993年重修完工并开馆,同年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会址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省、州、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又先后2次对会址进行较大改扩建。目前,会址已建设形成占地620余亩,以会议旧址、陈列室、党性教育室、竹博园、浮雕墙等为主要设施,集宣传、教育、学习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革命纪念地。

  修复后的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庄严、安详、静谧。陈列馆里陈列着革命先烈的遗照和事迹,展示着蒙自地下党活动情况的图片,会议期间使用过的马灯、木桌等每一物件,都在诉说着红色岁月的风雨。

  “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旅游参观的游客特别多,最多的一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蒙自市文旅局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管理处主任殷惠萍介绍说,每年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员干部集体到此参观学习,围绕“寻根、对话、感悟、传承”的主线,通过“瞻仰一次革命遗址、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合唱一首《国际歌》、观看一个专题片、听一堂党课、作一次体会交流”的方式,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为了拓展服务功能,近年来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还着力搭建“三个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宣教平台”“场馆平台”“创新平台”, 通过多形式、多角度,持续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氛围,以民族节庆日活动为契机,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贯穿其中,寓教于乐,让各民族群众在品味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形成了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别具一格的体验模式

  在全方位展示中共云南一大历史的同时,会址还努力寻求更多让参观者加深体验的方式。

  比如“点亮马灯仪式”项目——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者齐聚会议旧址前,工作人员用演绎的方式带领大家共同点亮手中的马灯,回望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让大家一起为牺牲的先烈们默哀一分钟,默哀结束后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会址齐唱《国际歌》,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到当年参会者的心情及现场氛围。同时,还用实景体验的方式来演绎大会召开前夕查尼皮村的故事,还原早期地下党组织与反动势力奋力抗争、坚定前行的场景,激发参观者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

  这是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实施红色品牌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址围绕“主动开展、主动搭建、主动配合、主动服务”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创新工作。

  在蒙自市的周末剧场,红色现代芭蕾舞剧《查尼皮的马灯》用舞蹈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的党课。台上,演员们用“润物细无声”的舞蹈,将这段革命历史娓娓道来;台下,观众们被深深打动,很多人红了眼眶。

  卫珊珊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女性青年干部,她尤其感动于吴澄的事迹。“中青年干部就是要通过这种红色文化的浸染,进一步坚定信念,接好先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马灯’,让它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继续发光发热,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参观者

  一声清脆的童声打破了陈列室里的宁静。

  一老一小两名参观者走进位于会址旁的陈列室,小女孩跑向一尊火车模型:“爷爷,快看大火车!”

  “这是有名的滇越铁路。”小女孩的爷爷笑着解释,“这条连接越南和中国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参加中共云南一大的代表们就是通过滇越铁路来到查尼皮村,点燃了云岭大地的革命星火。”

  小女孩听着爷爷的讲述,眼睛闪闪放光。接着她又望向远处,拉着爷爷到了另外一组雕塑旁:“这些叔叔阿姨就是来开会的吗?”

  爷爷笑了:“是的,这些叔叔阿姨正在参加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是1928年秋天,到今天96年了。”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小孙女稚嫩的脸庞,“9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不惧生死,到查尼皮举行会议,为云南最终的解放付出了一切,我们必须要铭记这一段历史。”

  小女孩的爷爷叫王树林,今年76岁,家住查尼皮村。“我是彝族,也是村里的老党员,1966年就入党了,在家里讲起入党的事,小孙女就跑来问我‘什么是党’。”王树林说,“我觉得,应该带孩子来看一看,实地感受一下。”这位70多岁的老人,衣着质朴,精神矍铄,身上流露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质朴、坚定。

  展厅另一侧,一位年轻人细细地看着党史资料。他叫刘阳,35岁,在蒙自一家金融机构上班。他说,自己是蒙自人,休息的时候,就来看一看故乡的历史。他边走、边看、边拍。“我是单位的党支部书记,通过这次参观,对云南党组织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作为一名12年党龄的党员,感到自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说,今后单位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要和其他党员一起再来。

  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

  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还建有党性教育室、陈列室等多个展厅。

  党性教育室的一张长桌上有一份留言簿,记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留言。

  来自蒙自市芷村镇中学的一名小学生留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中国共产党是指南针,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这是云大学生的留言。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留言簿里的一次“对话”。

  一位参观者2月12日参观后写道:“少年壮志时,偶然间来到此处,发誓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如今已过十余年。毕业后经历了许多,也曾因自己能力有限,陷入自我怀疑。再来此处,想寻找答案,看着先辈们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岁月。”

  下面有一段回复,落款日期为2月25日。“青春的时光总是迷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在迷茫、艰难中挣扎着探索前行的。或许当下的状态并非你少年壮志时的理想,但,请相信‘相信’的力量!谁不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长大。

  莫要因懊恼虚度光阴。永远积极,永远热忱,永远热泪盈眶!让我们一同接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洗礼。希望多年之后,再次来到这里,终于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人!”这段字迹清秀的留言,没有署名。

  信仰凝聚力量。这里,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处精神家园。面对光辉的历史,每一位参观者都在汲取着宝贵的精神力量。

  多少年来,在中共云南一大会址,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各族儿女一次次踏访,留下深情的缅怀和崇敬的告白,人们净化着自己的灵魂,续写着新一代的忠诚。

  凝聚发展的力量

  低矮的茅屋,简陋的火塘,陈旧的方桌、条凳、马灯……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诉说着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形势。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今村里一栋栋整齐的楼房。

  今天的查尼皮村,田园风光如油画铺展——宽敞干净的道路、漂亮的楼房、设施完善的村内小学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

  硝烟已逝,精神永存。查尼皮村不负先辈们的荣光与期许,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下不断前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洒满先辈热血的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当年散居着12户人家的小山村,如今已发展到66户,267人。其中,有党员20名。当年的茅草房已消失不见,如今,查尼皮村民们住在家家楼房的美丽乡村,有的种起了水果,有的开起了小卖铺,有的还经营起了餐厅,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瓜果飘香,也飘出了各族人民的欢歌笑语……

  “这几年红色旅游的兴起,我们这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环境越来越好,游客的增多,也让当地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已经在查尼皮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工作了16年的殷惠萍深有感触。

  被列为全省首批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的查尼皮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旅促农,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同时,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在景区实现就近就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地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获益者。查尼皮村的实践也说明,红色资源不仅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维价值。

  查尼皮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也有经过多少年都始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谱系。

  “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把查尼皮建设得越来越好。”曾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杨绍忠说,“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永远在路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梦可期!”(蒋仝一)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