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保山市昌宁县以茶为“道”带动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9日 17:06:39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展现好云南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做法,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云南网联合推出“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专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扩面成势,奏响云南经济共富共享、政治团结统一、文化美美与共、社会互嵌共融、生态和谐共生、党建引领保障的融美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地方实践】

一片叶子上的发展史 一盏红茶里的团结情

——保山市昌宁县以茶为“道”带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保山市昌宁县立足茶资源和茶产业优势,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茶成为昌宁各族群众与外界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互鉴融通的纽带,不断夯实各族群众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

  背景情况

  保山市昌宁县位于东经99°~100°,北纬24°~25°,被视为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带,有1600多年的种茶历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产地。全县下辖13个乡镇,其中3个民族乡、5个散杂居乡镇、17个民族村,共35.5万人,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1.9%。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茶叶科技示范县和茶文化创作基地县,多次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5年成功申报成为全国“昌宁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近年来,为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昌宁县充分发挥茶资源优势,传承弘扬茶文化,茶“业”富民、茶“艺”载文、茶“事”交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基础。

  主要做法

  茶“业”富民,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昌宁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依托“昌宁红”品牌优势、“千年茶乡”资源优势和辐射南亚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畅通路网建设,大力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外地茶商往来昌宁,带来了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叶营销模式,改变了昌宁茶的生产方式,丰富了昌宁茶的销售渠道,干茶平均价从2015年的32.31元/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48.16元/公斤,增长49%;普通茶鲜叶的价格增长到10.16元/公斤,全县茶农户均收入增加到27787元,实现人均收入7620元;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显著提升。通过探索建立“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706家茶企带动茶农49648户187489人,带动219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194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企业增效,2023年,全县有103个村、508个村民小组、49648户农户、18.75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31.5万亩,干茶总产量2983.8万公斤,茶叶鲜叶的价格10.16元/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69.5亿元,实现茶农人均收入7620元。全县累计18.75万人以茶为伴、以茶为业、以茶为乐,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茶“事”交融,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昌宁县多形式开展茶事活动,积极构建“茶旅融合”发展格局。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先后举行“茶香文化旅游节”、茶食比拼大赛、“昌宁邀您来采茶”等活动,有效提高昌宁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开展“昌茶进藏·重走茶马古道”大型公益宣传活动,30余名昌宁茶企、茶文化代表进藏开展系列专场推介会8场次,签订订单3000吨,与西藏林芝智慧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了滇藏文化、茶经济深度交流与合作,开启以茶为介,昌宁与西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昌宁红茶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976吨,2017年2月外交部举行“魅力云南世界共享”全球推介活动,“昌宁红”被选为云南红茶代表进入外交部蓝厅进行推介。将茶产业与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民族风情、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发展格局,成功创建6个国家3A级茶旅融合景区,2023年接待县内外游客4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50亿元,以景区为载体传播茶文化、茶旅的融合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一步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茶“艺”载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茶是生活、是文化,茶文化通过味蕾的记忆传承,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昌宁县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昌宁县注重古茶树保护,据专家考证,境内人工栽培茶树距今有1600多年,古茶树资源有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三大类,总面积3.7万亩,分布在9个乡镇31个村(社区),有古茶树群落48个、古茶树20.1万株,现存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园总面积达1.4万余亩,古树茶产量达85.1万公斤,产值2.3亿元。这些古茶树,是昌宁各族群众倡导茶为国饮,传承茶精神的有力见证。弘扬茶文化,提倡生活茶“艺”,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茶文化向城乡、家庭、社区和学校覆盖,建成茶文化活动室40个,编制教材5次;创建了5个国家级标准园,重点村20个,建成茶叶专业合作社50个;培训标准化茶园管理技术15000人次;培训红茶加工技术、晒青毛茶加工技术、烘青毛茶加工技术等标准化茶叶加工技术6000人次;培训茶叶审评员、茶艺师800人次;广泛开展茶文化创作与挖掘活动,先后出版了《昌宁茶叶志》《昌宁古茶树图谱》等一批书籍,创作拍摄了《阿奶的茶》等短视频,创作剧目《云茶飘香》《七彩茶乡》《香茶送到北京去》等文艺精品,先后建成了昌宁县综合文化展馆、昌宁红茶博物馆和体验中心。各族群众在学习茶德、感悟茶饮精神、陶冶情操中升华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不断夯实。

  昌宁县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宣传浸润,昌宁茶不断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是昌宁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通过茶艺茶事活动、茶的生产销售等,进一步增强了昌宁县内外各族群众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加强了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22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茶友走进温泉镇光山大团山茶园体验采茶。

  【经验启示】

  昌宁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发挥各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多形式开展茶事活动,传播和挖掘茶文化,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显著提升,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

  产业发展是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有效杠杆。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昌宁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技艺统筹发展,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建立“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经济发展质效;通过文化融合,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杠杆。

  茶的贸易往来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抓手。多形式开展茶事活动,积极构建“茶旅融合”发展格局。将茶产业与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民族风情、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发展格局,有效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一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弘扬茶文化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助推器。提倡生活茶“艺”,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茶文化向城乡、家庭、社区和学校覆盖。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挖掘对茶的共同记忆,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供图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