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迪庆州维西县激发民族地方人才“培引育用管”活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4日 14:52:18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展现好云南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做法,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云南网联合推出“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专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扩面成势,奏响云南经济共富共享、政治团结统一、文化美美与共、社会互嵌共融、生态和谐共生、党建引领保障的融美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2014年5月23至24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地方实践】

激发民族地方人才“培引育用管”活力

——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实施“个十百千万”人才工程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以项目推动为牵引、解决问题为导向、优化服务为载体、分类施策为抓手、回应民意为动力,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开拓的思维、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全县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为推动维西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背景情况

  维西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傈僳族、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彝族、普米族等20多个民族同胞,全县有45402户15.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3.88万人,占总人口的88%,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维西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按照政治标准要更高、党性要求要更严、组织纪律性要更强的要求,紧紧聚焦乡村振兴需要,着力破解人才引进难、育强难、用活难、留住难、管好难的“五大难题”,启动实施“个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将人才“培引育用管”贯穿人才强县战略始终,形成了具有符合维西发展、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主要做法

  实施“头雁示范”强才工程,破解人才队伍“谁来带”的问题。突出典型带动,确保重点领域有带头人,带头人有重点对象跟踪服务。立足当下,针对19个重点领域暂无学科带头人的情况,积极对接争取44名外来帮扶人才注入和23个专家工作站落户,让各领域有人带着干。着眼长远,实施了“沧澜金沙人才”培养工程,分“沧澜金沙名医”“沧澜金沙名师”“沧澜金沙名家”三类,量身制订培养计划,力争每两年至少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建立“县委常委+重点人才+组工干部”的人才服务模式,县委常委与30名学科带头人结对服务,组工干部作为服务联络员,做到定期走访、实时联络、及时排忧。

  实施“十大领域”引才工程,破解人才队伍“引不进”的问题。聚焦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刚柔并济”引进人才。通过自上而下,摸清急需紧缺岗位及专业;通过自下而上,建立8类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库、维西籍在外大学生信息库、外来帮扶人才库 “8+3”动态人才库,打下引才基础。分年度有计划补齐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短板。其中,在根据需求做好公务员、事业人员招录的同时,2022年首次探索实施急需紧缺人才专项招引,招引11名急需人才。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借助“组团式”和对口帮扶等契机,近三年共有266名外来人才到维西驻点工作,维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大城市”的优质诊疗服务,在家门口便可读到“曲靖班”,听到“名师课”。

  实施“百名骨干”育才工程,破解人才队伍“育不好”的问题。制订百名人才骨干培养计划,分步骤、有聚焦开展本土人才培养。实施紧缺专业大学生定向培育工程,与有关高等院校签订政校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协议,近三年“订单式”培养定向师范类、医学类人才124人,其中73人已上岗工作。建立外来帮扶人才“一对多”师徒帮带本土人才机制,明确帮带目标、细化帮带措施、跟进帮带责任,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本土人才。依托各类帮扶平台,统筹各级培养项目,近三年累计组织496名各领域骨干人才到人才资源集中、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跟岗研修。

  实施“千名乡音”用才工程,破解人才队伍“用不活”的问题。紧盯县内1000余名乡土人才素质不高、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从回乡赋能、技能培训两个重点入手,激发乡土人才作用。启动实施维西籍在外人才暖心回流工程,深入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通过发放邀请函、结对服务、搭建平台的方式,汇集1063名人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本土人才进行培训提升,近三年完成技能提升培训574期953个班92个工种。同时,通过83名“兴村人才”,实现乡土人才技能线上线下结对帮带全覆盖。2021年维西糯山药成功入选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2022年维西中药材产业成功入选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

  实施“万名强基”固才工程,破解人才队伍“留不住”的问题。为让入库的1万余名人才在维西安身、安心、安业,进一步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氛围。搭建符合发展要求、独具维西特色的“2+3+N”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党委(党组)抓人才工作积分评价办法,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述职评议和定期向常委会报告人才工作制度,让“一把手”抓人才工作有方向、有压力。定期开展人才培训研修,注重从优秀人才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每月推送人才时讯、“人才风景线”等,让优秀人才在思想上有归属、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制定《维西县外来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在县级财力较为吃紧的情况下,筹建98套人才公寓,安排每年500万元的教育发展资金,落实外来人才艰边津贴、职称评聘等政策,让人才暖心、舒心、用心。

  维西县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因地制宜,创建人才交流和发展平台,做到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真心爱才。坚定人才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以长远的规划、开拓的思维和有力的措施,推动维西高质量发展,让各族人民切实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8月,维西县塔城镇乡土人才、全国“千千万万品牌”致富带头人和新海带领游客体验传统石磨豆花。

  【经验启示】

  维西县聚焦乡村振兴需要,着力破解人才引进难、育强难、用活难、留住难、管好难的“五大难题”,坚持“带、引、育、用、管”一体化推进、全链条发力,不断优化“个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奋力开创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结构稳步优化、质量明显提升、作用显著发挥的良好局面,为维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经济提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做好人才工作尤为重要。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原则,特别是作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更应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突出各级党组织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领导力、号召力。

  因地制宜是关键。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民生关注、发展所需的即是“人才”,而不是一味地执着于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三高群体”,需要因地制宜、按需施策,量体裁衣,真正做到缺什么、引什么、补什么。

  平台搭建是基础。要让人才释放出干事业的激情,成为干事业的中流砥柱,不仅要靠待遇留人,更要靠事业留人,靠平台留人。特别是民族地区,要抢抓资源、借助平台、依托项目引才、聚才,让各类人才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直接地增强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

  用心用情是保障。人才工作不等同于工程项目、招商引资,能够立马见效、量化评价。需要“一把手”和人才工作者有长远的眼光、常抓的勇气、长久的韧劲,用心思考民族地区的人才工作如何作为,善于跳出一域谋划人才工作如何突破,用情融入民生发展做好人才工作。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供图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