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七十五载沧桑巨变,云岭大地气象万千,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1951年1月,云南普洱专区3000多名各族人民在宁洱立碑盟誓。
70多年来,这段民族团结誓言深深镌刻在云岭红土地,激励着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迈出新步伐,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谱写了一曲曲共同团结奋斗的时代赞歌,描绘了一幅幅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
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贫穷落后到整族脱贫、全面小康,实现两次“一步跨千年”,再到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阔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是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多年来,我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决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政策、项目、资金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百千万”、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等工程,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持续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截至2023年底,我省民族自治地方通航运营机场达11个,6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或5G网络、通宽带网,8个民族自治州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96.15%。
我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等“三年行动”,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品牌工程,持续扶持并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省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岭大地竞相开放。
时代印记
“一步跨千年”的美丽蝶变
金秋时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马库村委会山谷河畔,红彤彤的草果染红了山野。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华带着党员、草果种植户正在分组维护“草果溜索”,加固生产路,为即将到来的草果采摘期做准备。
以前,马库村的独龙族群众以种包谷、土豆为生,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引导独龙族群众发展草果、花椒、重楼、黄精等绿色产业,建设安居房,引来山泉水,修建入组连户水泥路……马库村实现“一步跨千年”的蝶变,家家住新房,户户有产业。
近年来,独龙江乡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干部群众钻山林、下田地,山不荒、人不歇;在村道、房前屋后种树栽花,建设和美乡村;学说普通话,当导游、建筑工人,做生意,生产方式多元化,收入来源多样化。
“泸水市、福贡县都建了草果交易中心和加工厂,开发了多种草果产品,草果市场稳定,大家要等草果完全成熟,籽粒饱满、颜色暗红色时再采摘。”草果地里,福贡县草果经纪人余迪生一边查看草果成色,一边介绍自己对草果市场的判断,让草果种植户们吃下“定心丸”。
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3%以上的家庭拥有机动车、“美丽庭院”“最美乡村”遍地开花……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独龙江乡各族干部群众阔步向前,书写团结奋斗新篇章。
互嵌融居的幸福生活
秋日清晨,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彝族妇女陈忠芳把儿子送到卯家湾小学后,返回雨露社区公益岗位上班。4年前,他们一家6口人从巧家县大寨镇的大山里搬迁到卯家湾安置区开始新生活。这些年来,丈夫在江苏务工挣钱,她在家照顾年迈的父亲和上学的孩子。“幸福卯家湾,日子比蜜甜。”陈忠芳说。
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跨县安置脱贫群众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098户3.9万余人。其中,有回、彝、苗等11个少数民族群众1337户5649人,全部互嵌入住到6个社区中。
“搬迁伊始,安置区面临群众增收难、基层治理难、社区融入难三大难题。”鲁甸县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把祖祖辈辈在大山里分散居住的近4万名各族群众集中到城市社区生活,加之思想观念、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差异大,给基层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卯家湾安置区
立足安置区实际,鲁甸县成立砚池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红黄绿”精细化服务管理机制为抓手,探索空间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5个互嵌融居”模式,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幸福新生活。
“互嵌融居模式浇开了民族团结进步幸福之花。”熊娟介绍,4年来,安置区各民族家庭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入住时的7316.05元增加到2023年的13658.47元;搬迁群众自有机动车保有量从4年前的375辆增加到现在的4136辆。
边境村寨的甜蜜日子
走进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映入眼帘,道路两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大早,村民杨红亮就在自家宽敞的庭院里忙活。“以前进村路是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路泥浆,房子也破旧不堪。现在好了,村里修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出行方便多了。一栋栋新房子建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说起村寨的变化,杨红亮的脸上满是笑容。
茅坪村是抵边村寨,居住着汉、壮、苗、彝等民族。自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以来,村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修好了进村道路,建起了现代化的学校、敬老院、卫生室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养老、医疗和文化服务。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茅坪村的各项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村民们种植的水果、中药材等畅销各地;不少村民做起了边贸生意,收入越来越高;有的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们还参加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营农副产品购销店的村民唐国伦说。
“全村男女老少积极参与日常巡逻,自发守护边境设施。”茅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明昌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民守边、固边,边境村寨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见证者说
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所长胡凌萧:
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
秋高气爽,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以北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民族团结誓词碑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1951年立下的,上面刻有当时云南普洱专区48位民族代表的铮铮誓言以及签名。”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所长胡凌萧介绍,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各民族代表同心同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历史见证,也是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别看这座碑不大,它所承载的民族团结精神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声情并茂地讲述誓词碑背后的故事已成为胡凌萧的工作日常。
为了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胡凌萧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书籍,深入挖掘这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深刻内涵,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寻访誓词碑签字代表和首次赴京观礼代表的后人,讲好传承故事。
“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研究越深入,就越发能感觉到它的深远意义。”胡凌萧说,民族团结誓词碑是集革命性、历史性、民族性于一体的千秋丰碑,是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是普洱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巩固边防的镇边宝鉴,是新中国统战工作的有力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面旗帜。
“普洱民族团结园见证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党的民族工作政策的巨大感召力,印证了党对民族工作的强大领导力。”胡凌萧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雄 沈迅 胡梅君 黄鹏 见习记者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