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昆明市东川区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2日 11:09:02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昆明市东川区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的“纲”和“魂”,突出“融”的鲜明导向,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融合推进机制,构建“党委主业统筹+村(社区)主责联动+群众主体参与”的民族团结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层面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工作互融互促同频共振,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民生等方面多点发力,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组织振兴,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始终把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党员教育培训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坚持将主题教育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将民族团结精神教育融入到干部能力作风提升中,将学习党的民族工作经验融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将民族政策融入到党纪学习教育中,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万名党员进党校”、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活动等,不断提升镇村干部和群众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育引导镇、村干部做民族政策的维护者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提高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类集中培训4期,专题研讨10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工作52余次,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促互提提供坚强的政治引领。

  聚焦文化振兴,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通过建场地、夯基础,抓队伍、重传承,勤交流、助融合,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举办民族节庆活动长岭子村“密枝节”、拖落村“火把节”、鲁纳村“丰收节”,聚焦“趣玩东川”品牌,开展“彝寨欢歌”“文化进万家”“歌舞达人秀”等各项文体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为载体,以各具特色的石门村“民族团结广场”、木多村 “文化广场”、拖落村“斗牛场”、长岭子村“民族文化广场”为依托,组织村(社区)文艺表演队伍及各类队伍,每年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12余场次,观看群众达1万余人次,各民族展示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唤醒民族乡村气息,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产业振兴,筑好民族团结“致富路”。依托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种植、“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各族群众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硬实力。实施太阳谷《彝族神鼓舞》提升项目、木多村期黑组文化活动广场扩建及彝族服饰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双龙村、长岭子村、拖落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等,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就业,促进各族群众增收。充分利用“东川大集”平台,把镇内优质农特产品、非遗文化产品带入城区,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实施“书记领办创新项目”,立足当地特色产业,打造集农特产品展示、技能培训、电商直播、就业协作、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共富中心、共富工坊、共富集市”阿旺共富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统筹了力量、聚合了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以民族团结促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生动现实。

  聚焦生态振兴,突出民族团结“主色调”。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擦亮生态底色,推进新碧嘎村、岩头村“五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阿旺村绿美绿化点位建设,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动。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密码,建立垃圾处理体系,创新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模式,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提升村庄“颜值”,让各族群众在加快生态振兴建设中主动作为,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绘出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各族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

  聚焦人才振兴,搭建民族团结“智力团”。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重才、引才、育才、用才”上持续发力,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队伍,把培养、选拔党员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夯实民族团结人才之基,使“石榴籽”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聚焦区委“1+4+N+X”人才工作体系,成立阿旺镇人才服务站,建立完善村级后备人才库1个,储备各族后备人才38名。整合现有资源,以大石头村、岩头村冬桃基地、太阳谷千古彝寨等教学点为依托,串点成线,形成一条集党性教育、技能培训、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教育观摩路线,累计接待1000余人次观摩学习。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积极参加乡村振兴、农业技术教学等培训班800余人次,加大对最美文化旅游推荐官、最美新农人、务工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镇、村干部能力,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激活乡村振兴人才新引擎。

  聚焦民生领域,书写民族团结“新答卷”。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工作,紧盯教育、医疗、就业、“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领域,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补齐发展短板,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224”动态监测帮扶责任体系,积极探索“3+10+1”的干部包联包保机制和“八个一”的长效后扶活动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通过下基层、访民情,积极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网格化”管理,落实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包案机制。组建“管家”志愿服务队、百姓治安志愿服务队,以点带面,激发并引导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