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澜沧水长 誓言永续——话剧《澜沧水长》诉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 08:59:00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澜沧水长 誓言永续——话剧《澜沧水长》诉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故事

  澜沧江水奔腾不息,澜沧江畔,一座丰碑在时光的冲刷下熠熠生辉。

  这座丰碑,见证了70多年来澜沧江沿岸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也见证了云岭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繁荣的生动故事。它就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也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时光之弦拨回到1951年元旦,48人,26个民族(含支系),按当地的习俗剽牛卜卦、盟誓立碑,以此来表达各族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到底的决心,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此诞生。从此,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故事,在澜沧江畔、在云岭大地不断书写。今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强调:“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73年来,云岭各族儿女在誓词碑光荣传统的感召下,始终牢记誓言、不忘初心,一心向党、团结奋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篇章。

云南日报记者 周灿 摄

  时光流逝,丰碑如磐、誓言永恒。10月10日晚,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创作背景的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在云南省大剧院演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后,该剧在滇的首场演出。据悉,该剧自2022年在昆明首演以来,目前已在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40余场巡演,吸引数万名观众重温这段历史,巡演覆盖了70多年前云南省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代表们走过的城市。历史仿佛一个轮回,“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历久弥新。

  水之源·一座碑诉真心

  “大河水从哪里来?大河水流到哪里去?流过了多少座山?流过了多少日夜?……”伴随着低声吟唱的背景音乐,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在云南省大剧院开演,带着现场数百名观众一起回到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前夜,一起领略70多年前在澜沧江畔,那段错综复杂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段云南各族儿女从隔阂到团结、从不信任到彼此认可的史诗画卷……

  《澜沧水长》由云南省话剧院制作出品,特邀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担任导演,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杨军担任编剧。话剧荣获第十七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今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该剧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各民族间的隔阂与矛盾如何被中国共产党解放军民族工作队打破,最终实现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剧中不仅再现了各族头人在澜沧江畔共同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瞬间,也通过角色塑造和紧凑的剧情,展现了民族团结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使命。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成就,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主题的有力回应。

  据云南省话剧院院长、出品人马捷介绍,《澜沧水长》的思考从2017年就已开始,为了讲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导演、编剧多次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风,作品历经5年创作、3次重大修改最终成型。回忆起这段历程,马捷直言,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如何将观众带回1950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感受云南各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在谈及创作呈现时,马捷说遇到了一大难题:“70多年前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在行为特征、思考方式等方面与我们今天有着巨大的差异。”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多次的交流探讨,马捷表示,“我们作出了非常‘冒险’和关键的选择,让所有扮演少数民族的演员采用云南方言,以当时民族特有的方式讲述民族故事中的情感纠葛和生命历程。”这一“冒险”的选择,让演员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当时的民族特质,而且没有影响到全国各地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从演出后的反馈来看,这一选择非常成功,让剧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更加深入人心。“剧作的成功离不开几个关键人物,特别是王晓鹰导演,他自2018年项目立项就参与了创作。”在王晓鹰和编剧杨军等人加入后,主创团队不断地探索和调整创作思路,才有了今天的呈现。

  既然难度很大,那为何还会选择去创作这样的一个剧本呢?云南省话剧院导演、《澜沧水长》执行导演常浩表示,我们想将解放军民族工作队以及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在当时复杂情况下艰难作出的重大抉择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往的少数民族戏剧表达,往往局限于少数民族的服装、歌舞和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展现。但导演带着我们深挖少数民族的精神领域,深入到整个民族对于未来探索、找寻上去挖掘故事。”

  水之韵·一部剧显匠心

  江水泱泱,生生不息。自2022年9月在昆明首演后,《澜沧水长》就一直都没有停下演出的脚步,目前已在全国完成40余场演出,覆盖云南、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吸引了数万名观众观看,同时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获得了一众好评。

  “《澜沧水长》的创作演出,给了我们一次重温历史的机会,开拓了一个思考甬道,联通过往、现在和未来。总体来看,《澜沧水长》剧目的诗品风格、创作路线,就是‘走向史诗的史实’。”云南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云南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戈给予该剧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澜沧水长》中有风情、有风貌,却不仅仅是一般的风情展示。有史诗品格,但绝不是风情画特色的史诗,而是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人物行动的史诗,是透出风物文化意义和文化个性的史诗。

  作为一部话剧,《澜沧水长》融合了诗意与史诗的双重美感,澜沧江的象征意义贯穿全剧,充满激情的民族歌舞和“剽牛”“喝咒水”等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场景,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

  年逾九旬的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不惜溢美之词:“话剧《澜沧水长》采用叙述体手法,既有舞台时空的自由,又渗透出哲理思索,充满民族特色的气韵和美感。”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徐健也给予了肯定,《澜沧水长》中的歌队成为历史变迁、文化演进的亲历者和人物精神、思想、心灵新生的见证者,“歌队以‘澜沧古人’的群体形象出现,反复唱起‘大河水从哪里来’,层层递进,形成了一首展现古老民族逐渐走向新生的交响曲”。

  观看完话剧,现场观众掌声如雷,经久不息。“这是一场民族团结的文化盛宴,它以艺术的力量,跨越地域、语言、习俗的界限,让观众在欣赏异彩纷呈的表演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纽带与共同的文化根基。”马捷看着深受感动的观众,道出其中的缘由。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剧,也是我近几年看过的较为优秀的话剧作品。”现场观众何文华表示,这部戏不仅是对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奋斗历程的艺术再现,也是对民族团结的深情礼赞。

  观众王女士说道:“作品很好地抓住了‘民族的问题用民族的方式解决’这一抓手,没有说教、没有预设立场,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出发,合理是唯一的标准,真的很赞!”

  突出民族团结的主题,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上。观众杨女士看完之后表示:“剧中人物的服饰非常讲究,一开始我只是在欣赏平日里少见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解放军的身上出现了当地人特有的流苏包,头人们也穿上了中山装,他们以物易物,以心交心,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融合。”

  在社交平台上,点赞声同样不绝于耳:“史书上的一页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鼓掌手都鼓麻了”“非常有民族生命力的一部剧!观赏价值极高!”社交平台上的广大观众不仅丝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还纷纷甘当《澜沧水长》的“自来水”“安利官”。

  此外,该剧还通过现代哲理思考和诗化舞台语言,深刻表达了民族故事、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并成功塑造了剽牛手佤族大头人拉勐、以死明志的19岁佤族少年扎阿龙等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内容,共同充实了剧中情感的深度和厚度,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层次,提升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一部《澜沧水长》,正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写照。近年来,我省召开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出台关于加强文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繁荣发展云南文艺提供了坚强保障,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日报记者 周灿 摄

  水之畔·一方人践初心

  誓言不朽,同心永结。誓词碑上“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字迹虽历经73年,今天却仍然熠熠生辉。

  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也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民族工作的艰辛历程、民族团结的弥足珍贵,更加坚定了各族儿女维护民族团结、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念和决心。

  今天的云岭大地,处处呈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美好局面,73年前誓词碑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新时代,云岭各族儿女坚守“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铮铮誓言,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巩固,一手抓民族地区发展,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2020年底,云南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全面小康,第二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2023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50.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307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3年底,全省边境地区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已完成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6个方面任务19项指导性指标,并在新征程上持续巩固提升,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民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自70多年前,48名各族代表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以来,团结一心跟党走的精神就持续在云岭大地上生生不息。

  在剧中饰演时任普洱专区地委书记张钧的云南省话剧院演员谢宇表示:“我们为什么现在要排这个戏?要让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去了解这块碑背后真正发生的故事?因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进一步弘扬民族团结、一心一德跟党走的光荣传统。”

  “我们把云南普洱各民族70多年前的坚定选择——民族团结跟党走,讲给了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同胞。”在剧中饰演原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议事庭庭长召存信的云南省话剧院副院长、演员章超表示,“这是一部关于民族团结的戏剧,讲的不仅是云南各民族团结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故事。”剧中的他,展现了精湛的演技,将召存信从犹豫到坚定、从怀疑到信任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作品,在各族群众心目中都得到极大的认可。话剧在全国巡演的过程中,让章超印象深刻的一幕出现在新疆:“我们的观众很多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我们台上用的是经过创作的云南方言,首先他们听得懂我们说话,听得懂我们讲的故事,也看得懂我们所要表达的民族团结精神。在演出结束合影的时候,观众就说你们这个戏把云南民族团结的故事带到新疆来,对我们的意义很大。当时就觉得我们做这件事很有价值,很值得。”

  做好民族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观众张女士很有感触,“剧中的解放军民族工作队,克服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通过以物易物、以心交心的方式,才让各族群众能够理解他们的工作,最终实现了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我们要珍惜,也要将先辈的初心践行下去。”

  这些,正是云南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百千万”、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等工程,全面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创新打造“枝繁干壮”工程,持续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普法强基补短板”工程、“石榴红”工程、“幸福花开”工程、“润土培根”工程……

  以文艺作品为呈现,以实际行动为底色,云南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促进全省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水之欢·一代代续恒心

  大江滔滔,历经千年奔涌不息。时光流转到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让云岭大地各族儿女心花怒放、备受鼓舞。

  “就是要通过这部话剧让大家认识到,如今民族团结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云南省话剧院一级演员、在剧中饰演拉勐的主演施宁表示,“要继续讲好誓词碑的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收看回信后,我们演职人员都在自发交流,感到特别激动,觉得现在参与的这个事业无上崇高,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因为我们在台上演的正是当年的故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澜沧水长》带到更多地方,让全国的各族朋友都能够走进剧场,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常浩的话语里仍然难掩激动。

  巧合的是,《澜沧水长》剧中灵魂人物召存信的外孙女赵珍,正是此次的写信人之一,她介绍道:“祖父一直教导我们把民族团结做好,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什么民族,都要团结一致,团结才能发展好事业,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云南各族群众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收入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日益完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部《澜沧水长》,演不尽民族团结情谊,绘不完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幸福画卷。从“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交朋友”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各族群众将继续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记者手记

  丰碑如磐 誓言永恒

  有幸观看了话剧《澜沧水长》在云南省大剧院的现场演出,内心极为震撼,纵观全剧,那条反复出现的“大河”是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团结一心跟党走”是这条“大河”的核心,各民族兄弟姐妹如何在这条“大河”里觅得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通过作品的呈现,让我们沉浸式地感受到当年开展民族工作的不易,不仅有少数民族群众的不理解,更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肆意破坏,但民族工作队却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智慧、耐心和勇气去开展工作,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最终工作卓有成效,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话剧的题目可谓“意味深长”:澜沧水长,流到这一段却格外精彩,因为社会形态的跨越、文明层级的提升,因为各民族村村寨寨在这里呈现出万景和合、国泰民安之态。

  近年来,民族团结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无论是文艺作品的呈现还是民族工作的开展,尊重的入口、平等的立足点、共同富裕的幸福感等,都是我们深切感受的旋律。而借由《澜沧水长》昭示的内容,不仅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解,更是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的彰显。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澜沧水长》就是这样一部“让人动心”的好作品,这个故事的深远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不需要刻意的演绎,这就是来自中华民族根魂里的本质,团结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人们将“团结”镌刻进骨血,共同面对困难时,一心一德携手并进,就没有什么是无法战胜的。这种力量,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记者 杨燕明 黄世俊)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