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昭通市大关县“五个聚焦”筑牢新时代文化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 11:40:19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昭通市大关县“五个聚焦”筑牢新时代文化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近年来,昭通市大关县立足悠久的文化底蕴,依托境内“关阳十景”、黄连河瀑布群、金龟山桃花源等休闲旅游名胜,龙洞石刻、字库塔、“五尺道”等文化遗迹,中共地下党支部和农翻会成立旧址、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云南才子龚自知、“关河文士”唐流留、罗占云等历史名人,突破传统阵地服务模式,坚持“五个聚焦”,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聚焦“服务温度”,让文化供给“沉下去”

  一是凝聚合力强基础。统筹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1个县级图书总馆、9个乡镇分馆、2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和1个县直部门服务点,配备图书22类8.2万册;建成1个县级文化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集党建、文化、体育功能为一体的村组活动场所406个。二是创新模式享盛誉。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和阅读服务点,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网络一体化,“县两馆一站”实现零门槛进入。2018年,大关县图书馆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聚焦“传承深度”,让优秀文化“传下去”

  一是非遗保护齐开花。创办了“苗族芦笙舞”“唢呐”和“口弦”制作培训班,组织开展非遗宣传进校园、进村寨、进景区等活动,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于2018年5月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昭通端公戏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苗族花山节、苗族芦笙舞、苗族射弩、苗族大唢呐被列入省级保护项目,芦笙调、打鼓草、竹编竹雕、绿南村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市级代表性项目,纺织、蜡染、天星镇绿南村民族歌舞被列入县级代表性项目。二是文物申报谱新篇。2019年以来,共清理、维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尺道—昭通段街面,排危加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蓝起义遗址,修复市级保护单位翠华寺佛塔。全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保护单位7处,县级35处,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7处。三是非遗传承放光彩。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天星镇绿南村完小传承项目“芦笙舞”入选第三批国家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苗族大唢呐”认定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星镇绿南村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认定为昭通市第五批代表性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射弩”夺得2022年省民运会女子团体铜牌。

  聚焦“宣传力度”,让文化活动“推出去”

  一是文艺活动强宣传。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举办了花山节、火把节、歌咏比赛、第二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书画作品展览、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切实深化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二是文化输出强底蕴。组织创作了歌曲《梦回红旗渠》、情景剧《英雄引清泉》和小品《绿色家园》《金花复学》《筇竹人家》等本土文艺作品,展示大关厚重的文化底蕴。2020年组织参加的“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民间传统戏曲曲艺展演”中,端公戏《遣功曹(选段)》荣获民间类汇演奖。

  聚焦“人才密度”,让人才队伍“走出去”

  一是组建文明实践队伍。高标准搭建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组建214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35088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16.7%,积极开展扶志扶智宣讲、创文创卫、疫情防控、文明交通、健康义诊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建到哪里,志愿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二是组建专业辅导队伍。建立群众文化辅导专业服务队伍,分期分批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按需下派辅导人员到乡镇、村组开展群众文艺辅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更多乡土文艺人才。三是组建演出流动队伍。分别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文艺演出人才库,加强文艺演出人才的培养和文艺演出节目储备,在建党、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同层级、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定期定场定地点开展戏曲进乡村“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惠民演出。

  聚焦“产业速度”,让文旅融合“提上去”

  一是狠抓文旅融合产品培育。利用大关筇竹产业优势,研发了沙发、茶几、餐桌、椅子、竹帘等数十种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筇竹制品,产品远销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陕西和北京等地,年产值达750万元,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路子。二是高位推动文旅质量提升。顺应文旅融合新形势,依托本土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筇竹产业链文化,打造黄连河国家4A级景区、山海洞国家3A级景区、半山公社乡村旅游点,正在开展靖安镇农文旅融合项目、上高桥乡彪水岩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项目等乡村旅游产品规划策划,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子楠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