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续写好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 08:49:02  来源: 云南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是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极大激励和鼓舞。本期理论纵横版邀约省内外高校党校等地的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为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推动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作者:许翠芳 王海云

  时逢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他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誓词碑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云南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我们要当好新时代的收信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一心向党,跟着共产党走。誓词碑能够建立,各民族之间能够团结奋进,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贯彻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所遵循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理念,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激发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的强烈决心和愿望。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进入新时代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要求,全省上下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族群众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奋力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培育中华儿女对于共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每个人的心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制度保障、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多种途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有形”的成就,也要关注“有感”的体验,让更多人都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新时代的收信人,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示范区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注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让边疆各族群众更加幸福安康。以改革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能力,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通过旅游促进“三交”,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云岭同心”等工程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重要纪念日、民族节庆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历史风云、革命精神,生动诠释了各族群众热忱向党之心和铮铮爱国誓言,凝结着历久弥新的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当好新时代的收信人,就是要牢记民族团结誓言,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在此背景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意义更加深远,它激励各族群众携手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谱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让云南民族团结之花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开得更鲜艳。

  [作者分别系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员;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研究”(22VSZ06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