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6日 08:55:25  来源: 云南日报

  作者:郭利华 马宝华

  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云南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特点尤为突出,是展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窗口。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承载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与云南的有利条件。一是大流动、大融居的社会结构:民族交融的催化剂。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流动、大融居的社会结构。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云南,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正是如此。比如,云南省内的多个民族节庆活动,都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盛会。二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的增多:团结奋斗的基石。近年来,云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云南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三是交通、通信、教育等要素的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的助推器。近年来,云南的交通、通信、教育等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交通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124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全省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航空方面,云南拥有多个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国内外多个城市,为云南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架起了空中桥梁。通信方面,云南省已全面实现4G网络覆盖,5G网络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中,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教育方面,云南省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3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升,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些要素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提升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民族认同感。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云南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在云南,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以及纳西族东巴文化、白族扎染等民族文化艺术,都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同时,云南省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同时,云南省还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工作,帮助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这些措施的推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云南,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正是如此。同时,云南省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五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在云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依法行政,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例如,云南会定期举办民族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民族法律法规宣传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携手共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责任。在云南这片热土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将云南的各项工作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作者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