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文化润滇,让这方水土更添魅力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8日 10:51:18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文化润滇,让这方水土更添魅力

  彩云之南,满目芳菲,这里是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苍山洱海,新景如画,文化润滇让这方水土更添魅力。

  近年来,云南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近日,记者跟随“团结花开彩云南——主流媒体云南行”采访团,实地探访这片干壮根深、枝繁叶茂的文化热土。

  传承弘扬,以文载道铸心魂

  背倚苍山云弄峰,面向洱海,一栋栋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块块蓝白相间的布艺扎染随风轻舞,这里是被誉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的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

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展示与学员共同完成的作品。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民间又称“疙瘩花”或“蓝花布”。通过缝制或扎结,再采用板蓝根等天然染料,使面料产生蓝底白花。白族扎染技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周城村的一处院落,扎染艺人正忙碌着,扎染针“游走”于染布上,染色时“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把线拆开,苍山洱海、花鸟虫鱼等图案便跃然布上。

  段银开是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和丈夫创办的璞真扎染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为扎染从业者和游客提供学习平台。“扎染不仅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纽带。亲手参与制作扎染,能够更好地感受它的美感,这无疑会带动更多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段银开说。

  源源不断的游客和他们的需求也给段银开夫妇带来新的创作灵感。他们设计的扎染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饰和家居用品,而是走向了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等新领域。

  蓝白之韵,布上生花。如今的“大理蓝”灵动地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此“打卡”,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媒介。

  文以载道,固本培元;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在昆明市官渡区第一幼儿园,一堂别具特色的课程正在进行。小朋友们各展所长,有的精心准备傣族孔雀宴,色彩斑斓的菜肴宛如艺术品;有的在沙盘上推演红军四渡赤水的壮阔战役;还有的专心制作驱蚊膏,细心调配每一种草药……

  围绕“童心向党,民族花开”的办园特色,该园提炼出适合幼儿认知和体验的云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歌舞文化等十大主题活动。“孩子们学习制作民族特色菜、跳民族舞蹈等,在快乐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执行园长司竹源介绍,该园还开设了非遗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教授白族扎染、彝族服饰制作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特色活动中。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寄寓着中华文明传承创新、自我迭代的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3年,云南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人。民族文化在云岭大地上百花齐放,交融汇聚成中华文化之“大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精神和文化基础。

  创新发展,以文塑旅绘新景

  百草村里百草香。滇池西岸,观音山下,有一个汉、白、彝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古村落——百草村。在这里,一代“药王”、“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的故居古色古香,与之相邻的云龙寺曲径通幽、庙宇层叠,清澈的龙潭水常年流淌、清冽甘甜。

  百草村原名上马村,曲焕章曾携夫人及众弟子在这里居住、采药、制药,并无偿为村民看病。村民为了感激曲焕章,将村子改名为百草村。

  而今的村庄,竹林中的小径引领人们穿梭于翠绿之间,青瓦白墙的建筑上绘有200多种中草药,就连路边栽种的植物也是百里香、菖蒲、白芨等。

工作人员介绍百草村的旅游地图。

  依托深厚的传统医药文化底蕴,百草村推出针灸、推拿等特色诊疗康养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持续提升文旅吸引力,村民在自家的庭院和闲置的地里种起了中药材,开起了药膳主题农家乐。如今,百草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节节提高,乡村振兴迈出实质性步伐。

游客敲响佤族木鼓。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文化广场,游客与村民一起随着旋律轻敲木鼓,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其乐融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与大家交流的情景,村民杨彩琴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天,总书记和我们全家人一起,做了两个印有‘福’和‘囍’字的糯米粑粑。总书记还勉励我们,继续为幸福生活奋斗。”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司莫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核桃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生活富足感和幸福感洋溢在整个村寨。

  “过去,我在县城打工,收入只能糊口。返乡后,我经营起了民宿,还担任村里的讲解员,为游客讲解佤族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罗爱艳告诉记者。

  清水镇党委委员董履香介绍,今年村里持续开展佤王长桌宴、佤族篝火晚会、佤族彩绘等体验活动,不断探索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仅今年上半年,村里接待游客16.7万人次,合作社收入达47.13万元。

  中华民族一家亲,乡村振兴面貌新。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司莫拉村还把民俗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结合起来,组建群众文艺队,开展文艺汇演和联欢,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互嵌共融,以文化人促和美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在云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族儿女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

  成立于2005年的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是云南首个倡导“家”文化的社区,这里居住着汉、彝、傣、回等30多个民族共3万余名居民,邻里相濡以沫,亲如一家。

  小坝社区精心打造“团结之家”“回忆之家”“非遗之家”“服务之家”等七个特色区域。其中,“回忆之家”展示着各族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记忆,见证着小坝社区民族团结的历史。社区还通过举办幸福圆桌会、月光院坝会等活动,激发居民共建社区的热情。

  “我是从长沙来昆明的,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短短半年时间,居民郭先生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并自愿加入到社区服务的行列中。

昆明市官渡区第一幼儿园的非遗课堂。

  夜幕降临,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广场便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四周的居民纷至沓来,或携家带口,或结伴而行。人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社区策划的“石榴红·中华文化大集”活动,更是将这份热闹推向高潮。

  活动现场,具有民族风情的节目轮番上演,精美的手工艺品、地道的美食琳琅满目。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增进了解的平台,也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社区凝聚力。

  和美云南,多彩共融。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云南省广泛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七彩云篮”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活动,为各族群众奉上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与多样化的文化服务,让文化之花在云南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见习记者 魏妙)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