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团结奋斗 扬帆征程——记者赛前探访云南省各族健儿备赛现场(上)
【编者按】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法定的重要体育赛事,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每四年举办一次,自1953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11届,已成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盛会和民族团结进步盛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将于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举办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政治意义十分重大。
本届运动会,云南省将组织464人的代表团(含民族马术项目),其中运动员357名,共参加全部18个竞赛项目和7个表演项目的比赛。随着开赛在即,云南省代表团各族运动健儿们“秣马厉兵”,正在进行紧张训练,力求以优异的成绩展示体育竞技水平、展现体育道德风尚,为讲好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贡献力量。
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的帮助下,本报记者对备赛情况进行了现场探访。
攀椰竞速
全新挑战 全力备战
“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攀椰竞速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备战,全力冲刺。”云南代表团攀椰竞速项目主教练符仕平如是说。
符仕平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2013年,云南体职院攀岩基地投入使用后,符仕平作为校攀岩队主教练开始组队训练。
“从2013年至2019年,学院攀岩队在全国大学生攀岩南区赛、全运会预选赛、世界攀岩锦标赛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还承办了两届省攀岩公开赛、攀岩初级指导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攀岩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符仕平介绍。
2019年,云南省体育局与云南体职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这支校办攀岩队成立了云南省攀岩队。在省市各级体育部门的支持下,省攀岩队参赛和训练更加规范,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迅速提升到全国第一梯队的水平。
2023年底,为备战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鉴于攀岩和攀椰竞速的相通之处,我省依托省攀岩队组建了攀椰竞速队,有着多年攀岩教学和训练经验的符仕平成为此竞赛项目主教练。
两三个箭步冲刺到椰子树下,往上一跃,双手和双脚紧紧扒住树干,手脚同时发力,奋力向上攀爬,几秒钟内,即可到达“椰树之巅”,这项趣味性、观赏性极强的运动便是攀椰竞速。
徒手爬树摘椰子是海南各族群众传统的劳作习惯,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广受欢迎的“攀椰竞速”比赛。2008年起,攀椰竞速被列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的体育比赛项目。2010年,该项目首次被列为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023年,攀椰竞速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观摩赛事进入大家的视野,今年被确定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增设项目正式进入比赛行列。
在本届运动会上,攀椰竞速设立男女两个项目,包括男子攀椰(9米)竞速和女子攀椰(7米)竞速。比赛要求运动员使用统一提供的攀椰运动用具,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快地攀爬至椰树顶部并按下计时器,用时短者获胜,不仅考验运动员的力量和技巧,更展现了他们的意志力和竞技精神。
今年3月,在省市体育局以及学院的多方筹备和努力下,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12名队员组成攀椰竞速队开始集训,队员中有汉族、怒族、白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16岁。
“虽然我们省队组建晚,比赛所需的器材椰子树也是10月初才到位,队员从高原到海南比赛还将面临海拔变化的影响,但是通过前期的集训,我们的队员们在力量、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次参赛,大家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符仕平表示,平时的集训中,大家都是相互鼓励,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力拼搏。(记者 马新焕)
龙舟
同舟共济 力争“上游”
随着发令声响起,加油声、呐喊声响彻松茂水库,在鼓手的指挥下,运动员们用统一节奏、统一动作挥动船桨,劈波斩浪、奋楫前行, 龙舟在水面上飞出一条条“直线”……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在即,云南代表团龙舟项目的运动员在云南省松茂体育训练基地训练正酣。
据介绍,本届运动会龙舟项目云南代表团共有48名运动员,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均为24名,平均年龄20岁,教练员2名、领队2名;运动员由退役皮划艇运动员、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在役皮划艇运动员等组成,包含汉族、白族、彝族、壮族、哈尼族、纳西族等民族。
龙舟项目领队、教练李吉欣介绍,龙舟队从今年5月份开始正式集训,分为水上、陆上跑步、陆上力量、陆上体能等训练,每周除周三下午、周日下午休息外,其余时间都在训练。此外,每天晚上八点才会进行一小时肌肉放松、拉伸,周日晚上则固定进行队内总结。
“目前离正式比赛还有10多天时间,我们的运动员们敢于亮剑,相互信任,有信心在本届运动会的舞台上取得好成绩,讲好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云南故事。”李吉欣表示,虽然在训练中会遇见天气骤变等很多困难,但大家一想到要代表云南各民族去参赛,便会咬牙坚持训练,在默契配合、团结协作中,龙舟竞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龙舟源于民间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参赛各队在各自赛道内同时起航,以龙头最前沿到达终点先后顺序决定名次。与民间普通赛龙舟活动不同的是,龙舟竞赛对场地、竞赛规则,甚至对龙舟的体积、水域深度都有着明确的标准。
龙舟赛在1984年被原国家体委列为体育比赛项目。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龙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一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队伍同台竞技。龙舟这项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不仅是对速度与力量的考验,更是对团队协作与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
据悉,201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项目中,云南代表队斩获二等奖8个,包括男子组、女子组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和女子组、混合组小龙舟500米直道竞速,男子组、女子组标准龙舟800米直道竞速,混合组、女子组标准龙舟1000米直道竞速;斩获三等奖2个,包括男子组小龙舟500米直道竞速、混合组龙舟800米直道竞速。(记者 胡娇)
木球
挥杆击球 绿茵场上见突破
“这是云南木球队自201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第二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备赛,全力冲刺,希望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云南代表团木球项目主教练、昭通学院体育学院教师罗学平说。
木球起源于宁夏,黄河两岸地势平坦,水草丰茂,适宜耕种,亦适宜放牧。这里的孩童从牛马羊身上收集毛绒,团成球状,用赶牲畜的短鞭追打,称为“打篮子”“赶毛球”,亦称为“牧球”,这便是木球的雏形。
木球运动,既保留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赶毛球的动作,又富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抗性。从比赛规则上来说,木球综合了篮球、足球等多项运动的特点。其独特的球体——体长9厘米,圆周长18厘米,球体两端呈半球形,中间为圆柱体,使得木球的速度和走向相较于篮球、足球而言更加无规律,这为比赛增添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乐趣,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982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木球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随后,经过对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木球项目推广程度不断提升,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将木球列为竞赛项目。
木球比赛场地须为平整、无障碍的长方形土地或人造草地,参赛两队每队出场5人,每人手握长70厘米的木质或其他非金属击球板,运用传球、接球、运球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同时队员们需用抢断等防守技术,阻止对方得分,比赛以最终得分多者为胜。此外,木球项目全部由男运动员参加且为团体赛,只设一个男子团体一等奖。
“木球比赛对抗性强、危险性大,是比技术、比体力、比勇敢的一个项目,每个运动员在赛前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训练。同时,木球比赛十分考验运动员的拼抢精神和团队作风。”再次带队参赛的罗学平既兴奋又倍感压力。
自2023年12月组队以来,在省、市体育部门以及昭通体育学院的多方筹备和努力下,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昆明市等州市的37名运动员开始集训,从熟悉规则、练习技术到实战训练等,经过3次选拔,最终组成了现在拥有10名队员的队伍。
“队员中有汉族、壮族、回族、彝族、白族、傣族等民族,他们平均年龄22岁,其中最小的20岁。”罗学平说,队伍中只有2名老队员,其余8名都是新队员,他们中有踢足球的、打篮球的、练田径的,总之之前从未接触过木球这项运动,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自建队以来,队员们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早操,如今临近比赛,更是不停参加实战训练。“队员们都很辛苦,常常相互鼓励加油。”罗学平把队员的努力看在眼里。
“木球项目并不是云南的强项,但是云南代表队于2019年首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木球项目就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这对我们是极大鼓励。”罗学平说,此次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场就要迎战强队河北队,我们将会全力以赴,争取拿到好成绩。(记者 陈慧君)
民族健身操
刚柔并济 舞出团结风采
“注意力度”“把动作做到位了”“表情,大家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表情”……在位于云南民族大学的训练场地,云南代表团民族健身操项目领队、教练员刘爽正神情专注地盯着每一位运动员,不断指导着大家调整动作。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在即,刘爽和参加民族健身操竞赛的18名运动员充满了紧张,但也饱含期待。
据介绍,民族健身操队从6月开始集训,运动员们来自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中印瑜伽、国际太极)、艺术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平均年龄20岁,包含汉族、哈尼族、白族、彝族、壮族、回族等民族。
民族健身操是将现代体育健美操的编排原则、运动路线等要素与民族传统舞蹈精髓深度融合的体育项目,除具备健美操的一般特性外,服装、动作编排、音乐选配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本届运动会民族健身操作为竞赛项目,每支队伍需要完成规定操和自选动作两套动作。规定操《锦绣大中华》一共11节动作,从第一节京韵国风、第二节律动雪原,再到日照岭南、石榴花开,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美满的魅力,各个民族传统舞蹈动作经过和健美操的结合,欢快流畅,活力十足。云南代表队此次的自选动作也非常精彩,体现了云南的魅力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强烈信念……
训练中,云南代表队的运动员们全力投入进行体能素质训练和民族健身操特定训练等内容,不断调整,力求完美完成比赛需要的两套动作。
跳跃、旋转……一个个充满力与美的动作,无不展现着运动员们为本届运动会全力以赴的决心。
“目前大家的状态都很好,全队气氛融洽。相信经过本届运动会前的刻苦备战,我们会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云南争光,展现云南各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刘爽表示。
据悉,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健身操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2013年,国家民委组织创编了民族健身操套路,并向全国推广。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健身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种赛制。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代表队民族健身操规定套路荣获二等奖,民族健身操综合荣获三等奖。(记者 胡娇)
独竹漂
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
“6月初,在2024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中,我们学院的独竹漂队代表云南省参赛,荣获了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红河学院体育学院教授龙和文说,为了备战本届运动会,他们从7月初开始集训,如今队员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独竹漂源自贵州赤水河流域一带的黔北民间绝技。相传那里山高谷深,古时交通不便,但是赤水河流域楠竹生长茂盛,竹子便成为了赤水河两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赶集,常常顺手在河边砍下竹子,他们脚踏竹子,手执一根细竿为“桨”,划着竹子漂流而下。
2011年,独竹漂成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时任红河学院体育学院党组书记的陈辉带队去贵州比赛时了解到这个项目,联想到学校里的人工湖永明塘刚好具备开展这项运动的条件,他回到云南后就向学院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
2013年,龙和文是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此前连独竹漂是什么都不知道。他通过对央视播放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比赛视频认真研究,分析出了这项黔北绝技的特征、运动员选才条件等。
经过多方筹备,红河学院于2014年10月组建了独竹漂运动队。2015年3月,经省民族宗教委和省体育局批准,红河学院的独竹漂运动队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
“第一次参赛就是全国赛事,我们云南省取得了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这给了一直摸索着独竹漂的龙和文莫大的信心。
此后,独竹漂成为红河学院推广全民健身、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项目。作为全省唯一设置独竹漂课程的院校,2021年10月红河学院独竹漂被云南省体育局命名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今年3月,我省召开了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委员会会议。按照会议要求,红河学院在体育学院中挑选了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12名学生组建起了云南省独竹漂队,有着10多年独竹漂教学经验的龙和文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总教练的职务。
“这些年来,我在训练方式、方法以及器材上都在不断改进,而且在一次次比赛实战的历练中,我带领的云南省独竹漂队的水平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尤其是2023年10月在海南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测试赛中,我省独竹漂队共获得4个一等奖的好成绩,这给了队员们莫大的鼓舞。”龙和文表示,将在保障训练安全、队员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抓紧实训,力争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记者 马新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