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古籍传新意 助文脉永赓续——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多举措激发民族古籍效能
近日,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云南省民族古籍办”)与中国国家版本馆签订2024年度珍贵版本合作数字化项目协议。据悉,云南省民族古籍办是在本次合作中提供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数字化资源最多的单位,提供了约2100部9.55万拍库藏,包括彝文古籍、瑶文古籍、傣文古籍等珍贵民族文字文献古籍。
“40年来,云南始终把抢救性保护作为古籍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民族古籍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云南省民族古籍办主任张金文介绍,目前,云南省已征集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文献3万余册,口传文献1万余种,其中81部少数民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民族古籍办自2017年启动云南民族古籍普查采录项目,截至2023年共计完成4250部民族古籍普查采录;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完成4012部库藏纳西东巴文古籍普查和数字化。此外,还翻译、整理、出版了大量民族古籍研究和译介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活力
近年来,省民族古籍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古籍里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的作用,让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计划用五至十年的时间,编纂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目前《同根同源同心篇》卷一、卷二,《交往交流交融篇》卷一已于2024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主要著作之一《盘王大路歌》于2022年出版发行;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之一《葫芦同结架——蕴含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傣文古籍汇编图录》即将出版。
数字化中得到保护
全省积极开展民族古籍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保护。截至目前,共完成库藏民族古籍数字化总量73000余拍,实现异质再生性保护;大力开展散藏于民间的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共采录各民族古籍68000余拍。此外,为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和利用,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先后建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古籍数据库”“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东巴古籍数据库”“云南中医药大学古籍数字图书馆”“迪庆州藏学研究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信息资料数字化与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同时,开展民族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与珍贵版本数字化合作。
人才培养中分类推进
按照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基本思路,开展民族古籍人才培养工作。定期举办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并扶持培养民族古籍传承人队伍。自2016年开始,云南省民族宗教委通过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对藏、彝、哈尼、傣、拉祜、佤、德昂、阿昌等民族的20余名古籍传承人进行扶持和培养,鼓励他们记录、翻译、整理、出版优秀民族古籍,积极带徒授艺,促进了传承人队伍的壮大和年轻化。
示范带动中凸显效果
持续推进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出版工作,2020年底,云南省负责或参与编纂的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彝族(讲唱类)、傣族(讲唱类)、傈僳族、怒族、拉祜族、基诺族、德昂族、布朗族、独龙族、景颇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藏族(铭刻类)、水族、布依族等民族卷相继出版发行。
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项精品”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影印民族古籍942种,先后荣获第十四届“云南优秀出版物奖”图书一等奖、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等,社会效益显著。此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云南文山壮族文献古籍典藏》《耿马傣族历史古籍典藏》《石林彝族文献典籍》等民族古籍典藏的影印出版。
文化传承中提升价值
民族古籍工作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民族古籍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点睛之笔。云南省各地通过挖掘当地优秀民族古籍中的文化基因来打造文化品牌,如石林县借鉴彝族古籍《阿诗玛》的文化元素,积极打造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品牌;丽江市挖掘纳西东巴文古籍的内涵,以纳西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丽江整体形象中的标志性品牌。同时,民族古籍为民族文化产品的打造提供创作源泉。景颇族《目瑙纵歌》、拉祜族《牡帕密帕》、哈尼族《哈尼阿培聪坡坡》等民族古籍相继被改编为民族歌舞剧作品;彝族医药古籍为研究彝医治疗特色病提供了珍贵资料,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将彝族医药古籍研究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推广和应用了彝族传统医药。
“未来,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升云南民族古籍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强民族古籍的抢救性挖掘与保护,继续开展民族古籍普查工作,让珍贵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张金文表示。(记者 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