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积极落实云南省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336”工作措施,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打造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全县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共商共谋,全面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沧源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中央“两个纳入”要求,编制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十四五”规划,每年至少4次专题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各级党组织将党建引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将民族宗教政策理论纳入年度学习计划,县乡两级全面建立并有效执行《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宗教工作协调机制》。新设立县民族团结促进中心,10个乡(镇)95个村(社区)全面配齐民族宗教工作干部。注重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全县少数民族科级干部384名,占69.44%。
坚持共居共学,全面凝聚团结奋进新共识
持续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行“学回信 感党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盟誓大会,将感恩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紧密结合,上好知恩感恩、爱国主义、强边固防、民族团结、勤劳致富“五堂课”。“班洪抗英纪念馆”、“班老回归主题公园”红色教育基地与“老支书宣讲站”等红色教育资源实现互嵌互融,以“党校+基地+N”模式建成2条民族团结沉浸式现场教学路线。制定民族团结公约,推出民族团结歌曲,讲好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云岭楷模10位老支书等先进事迹,以及“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等民族团结故事,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
坚持共融共促,全面构筑共有精神新家园
编撰出版佤山部落·佤山人物丛书,抓好《独弦琴》传承与保护,开展佤族木鼓舞、蜂桶鼓舞、佤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红太阳照亮阿佤山》《我们都是收信人》等文艺作品,让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域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在县城主城区、景区景点、交通沿线实施“红旗飘飘”工程,23个沿边行政村167个自然村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全覆盖。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建成1个普通话测试站点、47个示范村、10个普及村。全省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11种民族文字对照版图书首发式、“石榴籽书屋”揭牌仪式、《阿佤法官鲍卫忠》图书首发式在沧源举行。
坚持共事共乐,全面实现交往交融新局面
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持续培育打造佤山少年合唱团、佤山管弦乐团等“佤山少年”品牌。加强与东航集团、上海市崇明区的结对联系,组织各大高校实习生到乡村校点驻校教学,选送当地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不断深化“体育美育浸润计划”。依托“秘境沧源”旅游推介会、腾冲科学家论坛等节会活动和“幸福边境”足球赛、运动会等文体赛事,搭建促进各民族群众沟通交流的友谊桥梁。全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进民族节庆”,以“摸你黑狂欢节”“中国佤族新米节”“班老贡象节”等民族节庆为载体,打造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品牌,引导各族群众和各地游客形成更加紧密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共建共享,全面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兴边富民行动、“四项精品工程”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来,实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项目55个,完成投资4176万元;完成“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30个,完成投资3190万元;协助民贸民品企业申报贷款29267万元,申请贴息358万元;抓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工程和民族文化惠民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省级评估验收,实施建设项目470个,累计完成投资10.08亿元;开展兴边富民示范区建设,实施项目19个,完成总投资129.06亿元;有力推进抵边新村建设,完成投资684万元。安也光伏发电项目、贺南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10个项目被纳入云南省2024年新能源项目建设清单。“千头村、万头镇”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新建烤烟产业新能源烤烟房92座,预计实现产值1.17亿元以上。新建600吨绿茶生产线1条并投入使用,毛茶和精制茶产量、均价、产值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永和园区建设扎实推进,边民互市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完成边民互市贸易额3.05亿元,增长115.27%,带动边民增收51.84万元。
截至目前,沧源县共有126个单位(集体)被国家、省、市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模范集体)”,97人被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重点单位场所覆盖率均达100%。班洪抗英遗址园被命名为省级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3所学校被命名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云南网通讯员 肖娴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