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团结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上谋思路、做文章、出实招,通过抓基层党建、抓产业发展、抓文化振兴、抓生态环境等助推民族团结事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阿佤山的村村寨寨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抓基础强堡垒,推进民族团结与基层组织建设相融合
勐董镇始终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基层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本领,持续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选调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各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积极打造“党建+民族团结”模式,常态化开展基层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层党组织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基层各族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担当使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形成“抓党建、促团结、求发展”的强大合力,筑牢民族团结政治基础。
抓产业促振兴,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
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发展目标,鼓励村(社区)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探索“党总支+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各民族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强化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打牢经济基础。如:帕良村成立了“沧源县帕良村为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发展牲畜与家禽饲养、特色水果与蔬菜种植、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刀董村成立了“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生态鸡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水果竹笋种植等。2024年,帕良村种植灯笼果238亩,总产量55吨,实现产值45万元;刀董村种植水果竹笋85亩,实现产值21.25万元,出栏生态鸡2.1万只,毛收入130万元;坝卡村种植荷兰豆120亩,实现收入30.21万元。在持续壮大烤烟、茶叶、甘蔗、畜牧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各民族共融合共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逐渐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振兴之路。
抓文化做宣传,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民俗文化相融合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建成民族文化宣传壁画70处、民族团结小广场70处、村史室12个。以横幅、标语、广播和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使村(居)民对民族团结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引导各民族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入心入脑。通过举办“泼水节”“狂欢节”“新米节”等系列节日活动,将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政策宣讲等有机整合;利用元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各村文艺演出队编排民族团结相关文艺节目,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抓环境保生态,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生态宜居相融合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继续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绿美乡村”建设、“双创”工作等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进“庭院经济”和“美丽庭院”建设,继续巩固提升上龙乃自然村、国门新村、永和新村等19个绿美村庄示范点打造成果,启动实施了永莱自然村、帕良村三组、刀董村四组等15个市级绿美村庄和4个县级绿美村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建红”引领带动“生态绿”,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牢生态环保意识,持续对辖区内残垣断壁、私搭乱建等进行平整拆除,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完成了直排河道简易厕所拆除2座、畜禽养殖户私搭乱建拆除3处、清运完成垃圾堆放点1个,整治过程中投入使用挖机2台、清运垃圾26车。通过系列环保整治,让各民族群众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作为,以点带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下,勐董镇一个个乡村美景被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一朵朵环境优美、乡村宜居、民族团结之花正在沧源佤山大地悄然绽放。
云南网通讯员 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