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民之所盼,发展之基。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边境派出所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层实践作为“枫桥经验”的着力点,探索边疆民族特色与基层社会治理高度融合的“统合型”乡土警务,构建“动员式”乡土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共建共治“服务型”基层治理体系,为单甲乡走上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发展之路迈开“平安步伐”。
夯实共建基础,促进和谐发展
3年前,单甲边境派出所民警黄飞刚到嘎多村“月亮警务室”时在月亮湖边焦虑不已。黄飞警官表示,村民大多早出晚归,导致民警在白天开展入户走访等警务工作时常“扑空”,初来乍到的黄飞,明显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敲不开门”“说不上话”是常有的事儿。
怎么融入?机械的走访和生硬的座谈肯定不行!因此,黄飞主动帮群众干起了农活,带着月亮警务室的民警陈金龙走进田间地头,从接处警、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等工作中融入群众。此外,黄飞发现在嘎多村村史中,传说月亮就住在嘎多村的山谷里,群众便以月亮为美好的象征,于是黄飞便把这一民俗传说融入群防群治工作中,发动群众组建“月亮之家”巡防队,构建立体化“动员式社会组织”群防群治框架,并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在协助社区警务、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民族团结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5月,单甲边境派出所主动对接单甲乡党委政府,在全乡推广“月亮之家”巡防队创建工作,巡防队由社区民警、乡综治办、司法所、各村组骨干、民兵及热心群众构成,目前共有62人。
重构共治格局,让源头治理鲜活
“和大家一起围坐在火塘边、坐在田坝上、坐在村委会的一条板凳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变警情式调解为入户式调解,才能让调解工作更加顺畅,各族群众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加紧密。”安也警务区警长郁灿发表示。多年的社区工作使他深刻认识到,必须要将民族团结与日常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得到认可。
单甲边境派出所6名社区民警担任法治副支书后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单甲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推出“月亮警务”系列新型社区警务模式,协调多方主体围绕矛盾纠纷、公共治理等问题进行意见交换达成团结统一,为以实践群众自治提升村域治理效能提供了关键保障。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普法宣传,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实践创新出“月亮古寨”工作法,形成“微信点单式调解及普法”机制+“边寨协商”调解机制+“月光警务”24小时值守机制的三制联动。以月亮警务室为依托,在“微信点单式服务”的基础上创新调解方式,群众预约后,“月亮之家”巡防队员与民警在农户茶余饭后,入户走访调解矛盾纠纷、普法及传达法律政策,将调解变得更加身临其境。
收获共享硕果,让警民协同联动
授权范围内以小纠纷就地化解,复杂纠纷由民警、驻村政法干部介入,村域治理问题由乡党委分管干部跟进,风险突出的矛盾纠纷适时通过“边寨协商”形式,采取“围炉煮茶”“火塘夜话”等方式开展“党政警群”解纷评议会,实行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1+3”多元工作机制,在讨论中接受群众咨询求助,面对面高效了解社情民意,实打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依托“月光警务”24小时值守工作机制,全天候为群众提供警务咨询和法律咨询等前端服务,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唠家常、共纾难困、共学政策、共话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法治思维,缓解农村矛盾调解规则模糊和调解平台受限等难题。通过前端服务收集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线索,从处置矛盾向发现问题延伸,从事后调解向事前预防转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中,对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纠纷、教化民情风俗、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百姓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单甲边境派出所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诸多启示。
云南网通讯员 李文迪 肖娴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