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昆明答卷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14:43:00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昆明答卷

  作者:刘洪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团结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云南考察、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叮嘱云南各族人民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昆明作为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始终从政治上、大局上把握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昆明民族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注重思想引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聚焦“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党校、学校教育培训内容,着力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拧紧责任链条。压实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两个纳入”,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夯实基层基础。按照“四个特别”要求,坚持“四用四不用”选人用人导向,着力培养选拔懂民族政策、有民族感情、会做民族工作的干部。加强基层统战民族工作人员配备和工作保障,在全市143个乡镇(街道)均配备统战委员,全市1775个村(社区)均设置统战联络员,实现全覆盖,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坚持文化铸魂,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昆明故事”。秉持“共”的理念,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精心策划12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和两个民族文化精品项目;依托晋宁石寨山旧址公园考古发掘出土“滇王之印”“滇国相印”等文物,深化历史溯源,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文物发声”等活动,讲好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故事;依托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博物馆群,讲好护国与抗战、红军长征过昆明、聂耳和国歌等抵御外侮、维护统一的“昆明故事”,用文物和文化遗产阐释好“五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搭建文化交流互鉴桥梁。突出“融”的导向,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北京、上海及省内州市青少年联合开展主题夏(冬)令营、民族团结同心营等活动。打造一系列各民族共享的文化活动品牌,连续举办5届“山海花语·两岸花植设计嘉年华”,开展两岸青年中华文化交流、云南民歌大家唱等活动,以有形之举、有感之方、有效之力让中华文化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强化“合”的力量,全力推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程。对于中小学生,把“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实践融入课程体系;对于党员干部,强化“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对于各族群众,全面开展“三意识五认同”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五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聚焦富民强基,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等重要指示精神,探索打好促进昆明高质量发展和赋予“三个意义”组合拳,推动各族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和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为契机,全力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机制,实施“四区联动”“飞地园区”跨区域协作发展。深化央地合作,抢抓东西部协作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加速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步伐,将磨憨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民族团结进步和兴边富民的示范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全力打造“8+N”重点产业集群,统筹抓好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战略,大力实施制造业“千百十”工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全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在扩大消费、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把昆明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高地。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启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全面推进落实“六个一批”增收措施,有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推进“1+9+2”农业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建设,抓好肉牛、中药材等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为抓手,支持民族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增加优质文化供给,持续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实施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完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拓展互嵌共融,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的理念,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深化空间互嵌,实现共居共学。积极探索“商超+社区”“产业+人才”等互嵌模式,“插花式”安置易地搬迁群众,开发“安家昆明”等微信小程序,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服务,与17个地区建立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让各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融得进、过得好”。

  深化文化互嵌,实现共通共融。创新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积极承办体育赛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火把节、花山节等节庆活动。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书画展及“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等系列主题活动,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社会共识。

  深化经济互嵌,实现共建共享。创新制定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1+2”制度以及主城区对口帮扶北部三县(区)机制,依托沪滇协作、昆迪合作等机制,加强经济互补、产业协作、利益共享。

  深化社会互嵌,实现共事共乐。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建立“五社联动”机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和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深化心理互嵌,实现共情共鸣。充分挖掘身边爱党爱国爱民的典型人物事迹,发动“春城红石榴宣讲团”进村入户宣讲。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拉近各族群众的心理距离。

  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

  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法治昆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推进诉源治理,推动法治力量下沉乡村,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就地化解。

  加强民族事务治理。完善民族工作的系列政策文件,开展涉及民族政策的专项清理,寻甸县出台全省首部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不断健全民族事务法规体系。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2023年,昆明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扎实开展强边固防。托管磨憨后,昆明设立边防委及其办公室,成立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建立“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的边境基层治理体系和工作格局。从市级抽调公职人员派驻磨憨边境联防所,联动青年护村队、巾帼护村队等力量,打造“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边钢铁长城。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昆明市将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扛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落实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都要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的要求,持续推动昆明民族工作走在前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昆明力量,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昆明答卷。

  (作者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