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3日 16:38:59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奋斗,协调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新征程上,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要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植根人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是全国各族人民。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最大程度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更高质量的现代化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凝聚起磅礴力量。

团结奋斗,促进全方位互嵌

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引领中国改变了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各族儿女只有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战胜前进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我们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续写新的辉煌。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协调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别大,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思维回答时代命题,以改革举措破解发展难题。随着东西部协作范围不断扩大,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下活了“一盘棋”,畅通了“双循环”,也促进了各民族“三交”。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新征程上,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进一步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找准在国家全局中的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曾宁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