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在做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生活的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一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指人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领域突破更多的限制与壁垒;另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边疆民族地区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以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与乡村振兴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有益于边疆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丰富发展与物质文化富裕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而精神文化生活富裕又为物质文化生活富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民族工作在精神层面所涵盖的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远非物质层面所能及。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做好精神层面的民族工作,需要更多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文山实践。近年来,文山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抓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工作,为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一是党的全面领导: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筑牢稳定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推进和落实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深化改革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坚实物质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各项改革任务也在文山大地得到有效落地,全州GDP从2013年的554.1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62.32亿元,年均增长8.8%,民生福祉切实提升,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三是民族文化浸润:厚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文山州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活动,以节庆活动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壮族铜鼓舞等非遗项目,不断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四是强化精神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以坚定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文山是云南石漠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长期以来,文山铸就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孕育出“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并坚持至今。五是聚焦公众需求: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文山州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打造更加符合边疆地区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六是深化价值导向:大力弘扬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山州大力弘扬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等。如富宁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约’出新风尚 ‘会’出新活力”,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边疆民族地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探索。一是拓展本地就业渠道,用经济基础构建发展共同体。只有确保了就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人民群众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有条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二是提升内容创新能力,丰富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关键在于持续增强内容创新能力,要强化政府在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对精神生产进行扶持,积极引导精神生产者深入挖掘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设覆盖城乡边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注重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共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产品的繁荣发展。三是立足地区文化特质,加强优秀文化精神资源建设。文山州是云南省唯一被革命老区全域覆盖的州市,红色文化资源全州8县(市)均有分布。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应立足文山红色资源禀赋,加强优秀文化精神资源建设。以研究阐发为核心靶向,强化地方党史及老山战役史中重大事件与关键人物的文献资料编纂工作,进一步产出更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开拓性成果;充分发挥旧址作用,用好用活文山红色资源讲好老山精神、西畴精神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地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保护、开发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民族地区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长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观念的进步。(黄心茹 李晋如)
作者单位:中共文山州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全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精神生活审视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4YNDXXT2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