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画好同心圆 唱响幸福歌
临沧市各族群众载歌载舞 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欢快的蜂桶鼓舞跳起来 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用照片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 字银军/摄
“摸你黑”狂欢节上,相互涂抹代表祝福的泥巴 关汪武/摄
2023年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2024年9月,2个集体和1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近年来,临沧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认真践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收信人”的使命担当和感恩奋进姿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全市上下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时代乐章。
走进永德县德党镇忙保自然村,村寨主干道全面硬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各家各户,火腿挂房梁,玉米挂满墙,庭院内鲜花争艳,一幅幅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和谐更美好。”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忙保村佤族群众宝金美说,村里的各族兄弟姐妹就像一家人,大家心往一处想,日子越来越好。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临翔区凤翔小学每天都会开展民族团结大课间活动,师生们以民族舞蹈和歌曲为主题,融入傣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文化元素,让大家在欢快的歌声和舞蹈中锻炼身体,同时也在心灵深处种下热爱民族文化的种子。学校还开设“民族团结”课程,通过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生活风俗和独特文化,认识到各民族历史文化是我国历史宝库中的瑰宝。2024年1月,凤翔小学荣获“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近年来,临沧市通过上活“开学第一课”、开设“铸牢”教育思政课、开展主题班会课等,让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同时,依托“收信人宣讲团”“总书记重要回信宣讲站”“佤山青年宣讲团”“巾帼大宣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等,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佤族汉族傣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成为思想和行动自觉。
以团结促进步,以进步促团结。近年来,临沧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社区景亢组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寨。2023年,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投入资金1090万元实施景亢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让景亢组在产业发展、村组道路、人居环境、农旅融合等方面得到极大提升,到景亢组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寨子越来越漂亮,文化广场、停车场都已经建设完成,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游玩,我们生意也好做了,日子越过越好。”景亢组村民金正英开心地说。
景亢组的美好生活是临沧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沧市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临沧成为云南省第4个同时拥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运综合交通体系的州(市),以及全省唯一一个拥有3个机场的州(市);
“健康临沧”行动全面实施,8县(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社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3个边境县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边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例,是临沧各族群众生活日益幸福美好、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欣欣向荣的真实写照。
如今,行走在临沧的城镇、农村,处处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和衷共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吴成光 张云凤 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