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展之窗】团结幸福之花在云岭大地绚丽绽放
团结幸福之花在云岭大地绚丽绽放
《云岭之窗》特约评论员
翻阅历史长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让人回味绵长,各族群众一心向党,推动边疆地区繁荣发展并取得瞩目成就,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篇章。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云南的殷切希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十年来,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实施“红旗飘飘”“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工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丰硕成果。今天的云岭大地,处处呈现各民族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局面,“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各民族亲如一家,美美与共,携手发展。
在涟漪漾起、渔歌互答的洱海源头,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走出了一条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的路子。
“宾弄赛嗨”——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普洱市孟连县的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创新发展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团结共进模式。
蜿蜒盘旋的盘龙江边,居住着20个少数民族群众数百人的桃源社区,如今已经成为全省闻名的民族团结服务型社区“领头羊”。
这些各民族相互嵌入促交融的缩影,是云南民族关系融洽的生动体现。十年来,云南聚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促进各民族互嵌互融。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同心营”、“百家宴”、“结对子”等交流活动,各族群众联系不断加强、了解不断加深、认同不断增进,互嵌融居的格局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出台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体育事业政策制定、赛事活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全过程。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37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4285个。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云南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共计48个、数量居全国第1位。
高质量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巍巍高黎贡,迢迢独龙江。这里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2014年,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独龙江乡的巨变自此开始。如今的独龙江,从交通闭塞、半年大雪封山的“秘境”,蜕变为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的“胜地”。
2023年11月,丽香铁路正式通车,当复兴号高原动车组列车从香格里拉站缓缓驶出,满载希望、愿景和梦想,勾画出了天路入云端、各族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图景。
时光的车轮不停向前,云南各族儿女见证着云岭大地的沧桑巨变。在产业发展上,创造了联农带农促农增收的“334”、“622”利益分配模式;永仁县的“幸福里”,不同民族、不同乡镇的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探索出各族群众留得住、能融入、得发展的就近就业模式……
这些年,省委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省委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25个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自治州数量从2个增加到4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的数量增至6个,民族自治地方通航运营机场由5个增加到11个。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2023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常住人口较2019年增加1.6万人,打洛、磨憨、河口等地一批村寨变为旅游热点,成为边境线上的幸福样板。“云花”、“云茶”、“云药”、“云咖”、“云果”、“云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在民族地区加速布局。
保护好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这个重要瑰宝
从昆明机场候机厅内不时上演的民族歌舞,到各地赶街市集中常见的多彩服饰,无不印证着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精彩。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全球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向世人展示了“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案例”。
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彝绣,从楚雄的乡村赛装节登上了米兰时装周的国际大舞台,跑出了产业化、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速度。
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凤阳邑村,遗留下一地的历史与文化印记,藏着最原汁原味的大理生活。随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游客们纷至沓来,开启一场治愈的“有风”之旅。
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这些年,云南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融入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全过程。累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80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71个,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77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和文艺精品行动计划,发展壮大“文艺滇军”,创作推出滇剧《张桂梅》、话剧《农民院士》、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等100余部优秀作品,16部作品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推动独龙毯、白族扎染等一批民族手工艺品走向世界,打造了怒江丙中洛“丁大妈的家”、曲靖土瓜冲、文山六郎城等“旅居云南”新品牌,让人们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其乐融融。
在这片和谐共融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描绘出“诗和远方”的美丽画卷,正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握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力棒”,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执笔:云南日报社会资讯部 王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