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从“条件比较艰苦”到“更好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0日 09:06:38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从“条件比较艰苦”到“更好的日子”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这张蓝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展开,从目标变为现实,云南迎来了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今天开始,我们将推出原创专题稿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让读者共同见证云岭大地的十年巨变。

临沧市镇康县帮东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取得新进展。镇康县委宣传部供图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云南的“三大定位”中,将“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排在首位,足见他对云南民族工作的肯定与厚望。

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到“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从“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长期以来,云南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夯实示范区建设的制度、机制、理论基础,不断强化示范区建设的物质精神保障,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仅在云南打造并巩固了全省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牵挂已久情谊深

2015年1月20日,前来云南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在昆明会见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与他们亲切座谈。

这是一次惦记在心、期盼已久的见面。曾经的贡山县独龙江乡山峻谷深,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独龙江公路与外界沟通。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因大雪封山,独龙江乡就陷入与世隔绝的境地。直到2010年,总投资7.8亿元的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启动;2014年4月10日,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这才结束了独龙族同胞祖祖辈辈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因此,2015年元月的这次会面,是当地人第一次在这个时节顺畅往返穿越高黎贡山,意义特别。

就在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前夕,当地干部群众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喜讯,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独龙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一直惦念着你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2015年的这次会面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他在信中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条件比较艰苦”到期待“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再到“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和牵挂云南各族儿女的生产生活。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产业发展幸福来。罗羚友 摄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70多年来,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云南工作、心系云南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考察云南、四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答卷风景美

字字句句,情谊深深,十年答卷,回响如云。

杨文彬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也是一位“老”驻村干部了。他自2018年2月以来,先后两次到独龙江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路见证并推动了独龙江乡的改变。

他说,2018年的时候,村里的房子是新盖的,但是配套设施不全。虽然柏油路通了,但因渣土车碾压,道路非常难走。用电靠的是两个小水电站,多雨的夏天,雨水把泥沙冲刷进蓄水池和沉砂池,一旦壅堵,水电站丧失了发电功能,一个星期停电5天是“正常现象”。手机在这时候充不上电、没有信号,就是个没用的铁疙瘩。为了开展工作,驻村干部们只能分成两拨,一拨驻扎在村里采集信息,另一拨驻扎在乡政府开展日常工作。村里的老人多、党员少,队员们的工作开展得格外艰难。

2023年5月,杨文彬第二次回到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次再见带给他满满的惊喜——美丽公路通车了,原来走一个星期的路程只需几个小时;高压电直通村里,工作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村里有了大学生村官,党建工作能“一竿子插到底”了;村民们一家赛一家地打扮自己的庭院,争相发展旅游业。

记者了解到,自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后,怒江先后修建了多座跨江大桥,推动“溜索改桥”工程,修通了美丽公路,建成兰坪丰华机场,如今的怒江大峡谷,彻底告别了半年大雪封山、在溜索上惊心动魄过江、不通公路、没有机场的历史,天堑彻底变通途。同时,怒江州依托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不断发展壮大优质中药材、畜禽、旅游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45万亩,预计2024年草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将突破20亿元;种植咖啡3万亩,建成全国一流的咖啡生产线,综合产值达2亿元以上;种植生态茶叶6.5万亩,综合产值达1.7亿元;种植小浆果9500亩,独龙牛、高黎贡山猪、乌骨羊、阿克鸡等特色畜禽养殖稳定发展;泸水市三河村、贡山县秋那桶、福贡县老姆登等地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全州越来越多的群众端上了“生态金饭碗”、吃上了“旅游幸福饭”、走上了“产业致富路”。

独龙族群众网上卖货。李睿诚 段应丹 龙行娟 摄

怒江州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13.45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010元和4791元。到2023年,数据几乎翻番,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2.0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61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70元。

砥砺奋进创奇迹

类似怒江州这样的美好答卷在云岭大地一一铺陈。近年来,云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巩固发展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

怒江大峡谷耸立的铁塔 怒江州民族宗教委供图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云南共统筹财政资金近5000亿元支持示范区重点任务建设。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0021.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410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其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区生产总值12250.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30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8元,分别是2015年的2.21倍、2.35倍和1.98倍。新时代以来,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长9%,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截至目前,全省14个州(市)通高铁或动车,其中自治州通6个;124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民航机场达15个,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1个。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通宽带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5年的93.3%提高至97.6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云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补齐。

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是云南十年坚持“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结果。长期以来,云南始终坚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在省党代会、省两会等重要会议上,示范区建设都是重点安排部署的内容;定期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等,对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门安排;示范区建设工作也是各级各部门长期重点调研、研究、跟进、监督的内容,被列入云南省“十三五”“十四五”规划。

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是云南不断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夯实示范区建设制度、机制、理论基础的结果。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云南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云南省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出台20个专项法规及政策文件,省级有关单位围绕示范区建设配套出台24份制度性文件,16个州(市)均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项规划,示范区建设工作“顶层设计”到位,“四梁八柱”强劲有力。

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是云南始终坚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强化构建发展与团结良性循环的结果。近年来,云南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百千万”、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等工程,建设5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445个示范乡镇(街道)、5768个示范村(社区),全面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据统计,全省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年均集体收入在2023年超过了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2万元。可喜的是,随着云南“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加快发展,种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云南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正在民族地区加速布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是云南探索全域创建,不断丰富和抓牢创建着力点的结果。云南深入推进“三项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三年来参与人数达2.9万人,“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逐年增强;旅游促“三交”计划完成66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累计推出102条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旅居云南”之边境幸福旅居业态,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促“三交”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2024年全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办体育赛事活动1700余场。同时,不断深化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格局,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生产生活、外出就业、学习上的全方位互嵌,2024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万人以上,其中8个自治州转移就业582.3万人。全省易地搬迁安置150万人,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363个,成为各民族跨区域互嵌融居的亮点。深入开展创建“十进”工作,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3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2015年以来,134个集体和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是云南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结果。2015年以来,云南累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80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71个,并连续6年列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编纂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10卷14册560万字,建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创作推出话剧《桂梅老师》《澜沧水长》,舞剧《幸福花山》《摆出一个春天》,歌剧《小河淌水》等一批文艺精品。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建成24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命名304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全省高校实现全覆盖。广泛开展“百家宴”“手拉手”“一家亲”等群众性联谊活动,春节、火把节、泼水节等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光辉明天次第来

十年时间,在云岭大地,“更好的日子”一点一点从蓝图变成现实,光辉的明天次第而来。

驻村干部杨文彬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助学。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联合对学生的动向进行监测,是否在校、在校学习状况、家庭是否有变故等等都在监测范围内,一旦发现异常就启动相应的机制——做通思想工作送回学校、对出现变故的家庭进行救助、对无法升学的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等。采访时,杨文彬正在教孩子们打球,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在为‘以后’奠定基础”。

南方电网云南怒江供电局独龙江供电所所长李福凌告诉记者,独龙江乡原本靠柴火“烘干”的草果已经“触电”,上了生产线被加工成草果精油、草果气泡水、草果香水、草果醋等。他近期的工作目标就是不断完善独龙江乡的电网和备用电力系统,让“不停电”成为独龙江乡的常态,不管是民用电还是工业用电都能“应供尽供”。

在独龙江普卡旺河畔开设了“云织梦”创业店铺的孔玉花则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参与自己的事业,共同把“云织梦”的事业做大做强。她用独龙毯的工艺制作了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衣物、饰品,备受游客青睐。在创业之余,她最开心的是听到游客们称赞自己的家乡:“原来大家都说独龙江很美,但是基础设施太差,来了一次不敢来第二次;现在大家都说,想住在这里永远不走。”

让人想永远不走的,又岂止是独龙江乡。

和怒江州只隔着一座高黎贡山的保山市,小河穿村而过,水车悠悠转动,腾冲市和顺古镇如同一块翡翠,镶嵌在大地上。和顺图书馆、古镇小巷、大马帮博物馆、艾思奇纪念馆等共聚这里,让这座小小的古镇散发出跨越时空和文化的魅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李发顺家是游客“打卡”的热点。李发顺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已经大变样,自己家也发展得很不错,餐馆的规模扩大了,两个孩子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一个研究生毕业正在找工作,另一个进入军营锻造自己,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临沧市沧源县班洪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景区”工作,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助推器”,村里建起了观象台、游客集散中心、农家乐等,开办运营“班洪四大嫂饭店”等多个集体经营项目,规范管理养殖小区、经济林果采摘体验园等,每年增加工资性收入140多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200万元,蜂蜜、辣椒、百香果等生态富民产业蓬勃发展,仅蜂蜜一项就能带来100多万元的产值。班洪乡班搞村东坝卡边境联防所界务员肖中华在巡边路上走过31个寒暑,看着自己的家乡一天天变好,他说,自己会一直在巡边路上走下去,像父辈一样,牢牢守护住乡亲们稳稳的幸福。

时光易老,初心不改,上一个十年,云南各族儿女朝着光的方向奋力前行,抵达幸福和充满希望的今天,下一个十年又会有什么超出想象的幸福呢?金色的阳光洒遍了云岭,云南各族儿女心手相牵,憋足了劲头,只待腾飞。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