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统战·看基层】晋宁|立足资源禀赋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篇章
昆明市晋宁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古滇花开 和美晋宁”主题,坚持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依托环滇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圈联创共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十进+N”创建活动,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篇章。
夯实思想基础
民族团结“同心圆”越画越大
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
实施干部教育全覆盖。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开发“我为创民送朵花”线上小程序,录制“晋宁区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故事”11期,创作歌曲《团结花开》在各族群众中广泛传唱。
建设立体化阵地。打造晋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打造一批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培训基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依托“两微一抖”宣传矩阵,全面、立体、多角度展示晋宁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促进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共富路”越筑越宽
推动文旅融合促增收。晋宁区依托民族文化、古滇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进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打造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沙堤村—石寨村—小渔村等环滇池沿岸民族团结进步旅游线路。
“十百千万”工程促提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首创“民族团结贷”金融服务项目,联合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实施“党建+金融+民族团结”工程,加大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厚植文化底蕴
民族团结“连心桥”越走越近
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史实。以“滇王之印”、封泥、简牍等遗迹遗存为载体,深入挖掘云南与中原在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历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证。
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打造铸牢共同体意识主题馆+晋宁博物馆+郑和文化馆,三馆合一的融合性载体,展现古滇文化、郑和文化等民族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和课堂教育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穿越历史长河,共同感悟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打造具有晋宁地域特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寻古中国·古滇记》获评年度中国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秧佬鼓舞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自编舞蹈《鼓舞少年》在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荣获金奖、传承奖。
搭建“三交平台”
民族团结“朋友圈”越建越广
晋宁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丰富创建形式、深化创建内涵,着力抓好“三交平台”建设。
推动民族团结跨区域联创联建。先后与大理市、嵩明县、富民县、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城市缔结创建联盟,构建晋宁区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新格局,促进优势互补。
开展特色活动拓宽新渠道。晋宁区打造“郑和文化旅游节”“花香晋宁”“五百里音乐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成功创建为“旅游强区”。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长街宴”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交流、理解、欣赏、尊重和包容。实施三项计划,开展各类研学活动、青少年交流活动、流动人口服务,建设“一家亲工作站”等,有效促进各族群众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探索滇池沿岸绿色发展新路径
晋宁区坐落在滇池之滨,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孕育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昆明市46个重点改造提升村中,晋宁区占了25个,晋宁区以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滇池保护治理,把沿岸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作为滇池保护治理的试金石,推动滇池治理与辖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绿色转型、绿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连续5年打造“党旗红、滇池蓝、生态绿”“古滇红帆、绿美乡村”等环湖党建品牌,流域内各领域100余个党组织参与滇池保护,扎实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态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共奔致富道路。晋宁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动滇池沿岸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晋宁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