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洱市墨江县“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普洱市墨江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独特的生态人文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居、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以“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民族团结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旅游+地方”一体化格局,夯实三交“基础”。依托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等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推进“旅游+哈尼特色城镇”“旅游+美丽哈尼新村”等“一乡一业一线(旅游新业态+精品线路)”“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大力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推出县城精品一日游线路1条、美丽乡村休闲观光自助游线路3条、红色研学体验游线路1条、茶旅精品自驾游线路1条。同时推出《墨江最美乡愁旅游地服务指南》集中呈现墨江特色乡愁旅游线路和打卡点,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吃、住、行、游、娱、购、研串珠成链,使各民族全面交往交流交融方式更加丰富。
推动“旅游+非遗”深度融合,厚植三交“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持续推动“旅游+非遗”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搭建平台、培育文化大户等方式,鼓励和扶持乡土人才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古茶制作技艺等乡土文化技能培训与传承,推出紫米封缸酒、凤凰山普洱茶、墨江紫米、麻脆及哈尼吊饰、伴手礼、民族服饰等非遗特色文旅产品,深受各族游客的欢迎,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尼族牛皮鼓舞”所在地、市级哈尼牛皮大鼓舞之乡联珠镇克曼村,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传承培训,群众自发组成牛皮大鼓舞队,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村民穿上哈尼盛装,用哈尼牛皮大鼓舞和篝火晚会喜迎海内外游客,在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全面展现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新气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增强三交“吸引力”。以独特的文化特质为根基,持续打造全域旅游节庆品牌。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北回归线大江野钓邀请赛等节庆赛事品牌日臻完善,祭竜节、“十月年”“苦扎扎”、火把节,夏至日科普文化活动、冬至日美食节活动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深入推进,通过黄焖鸡美食节、联珠镇丰收节、新安新米节、团田山歌大赛暨野生菌交易会等“一乡一品一节庆”活动持续推陈出新。尤其是“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先后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及最具民族特色节庆,被云南省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三个一批”民族文化节庆精品之一。第十八届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接待游客32.8万人次,同比增长55.6%;实现旅游总花费3.2亿元,同比增长146%。“以节为媒”“以节促融”溢出效应不断显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入游客心中,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交流起来,促进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共享三交“成果”。充分发挥墨江紫米“云南名牌农产品”“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等品牌效应,以争创“一县一业”墨江紫米产业示范县为抓手,采取“紫色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的方式,将养生旅居、文化休闲、田园慢居等融为一体,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建设,开辟独具特色的克曼紫色产业示范园,进行紫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产品展示体验和休闲旅游提升,辐射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目前,建成哈尼紫米歌舞广场360平方米,民族文化体验长廊160平方米。2024年,组织稻田观光等系列活动10余次,参与群众10000余人次。这些举措有力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让各族群众富了口袋、美了生活,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