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正文
金沙江畔石榴红 民族团结花盛开——永善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 18:11:43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金沙江畔石榴红 民族团结花盛开——永善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永善县,居住着汉、彝、苗、回等35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8.19万人,有2个民族乡15个民族村253个民族村民小组。

近年来,永善县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助推民族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永善高质量绿色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创建合力

近年来,永善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

高标准要求。制定《永善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永善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十进十促”活动实施方案》《永善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行动方案》等,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十进十促”指导组、创建单位领导小组,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2020年以来,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工作推进会、创建专题会30余次,乡镇部门班子会议1000余次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对标对表推进“五大工程”“十进十促”落细落实,补齐短板弱项,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高站位布局。调整思维模式,及时从抓示范点建设向全域创建过渡转变,全面动员,全方位行动,纵深推进,形成全区域覆盖、全部门参与的全域创建工作格局。结合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创建与各行业各部门工作“双融合、双推进”;把创建工作融入高质量绿色发展、“产、城、人”三篇文章等,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积极探寻“党建+创建”“产业+创建”“民族文化+创建”“旅游产业+创建”等不同模式,找准各项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切入点和结合点,打造全域创建“升级版”。

高起点规划。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检查、同落实,研究确定“永铸初心、善融若水”创建主题,设计制作logo标识1个、宣传片1部、宣传画册1本、经验材料汇编1套;先后制定印发“五大工程”“十进十促”方案及子方案、工作手册13套,对标推进全域创建工作。

高质量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目标量化、监督检查等7个机制,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2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打造省、市、县示范点20余个,以示范带动促全域创建。

高效率完成。以民族乡村为重点,从基础设施、产业培植、社会事业、人居环境等方面补齐短板、提升发展层次。先后创建马楠、伍寨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溪洛渡街道云荞村等29个示范村寨。与广东省中山市、上海市闵行区开展东西联创,与中材集团开展南北联创,组织滇川两省十县开展区域联创,同时开展军地联创、干群联创。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6个。

紧扣“铸牢”主线,深化创建内涵

近年来,永善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互融共创思路,紧紧围绕“12345”工作部署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推动各族群众在团结奋进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落实一个指标。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测评指标(西部地区)》,将国家民委出台的新测评指标细化分解为99项具体内容,进一步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用好两个专栏。在县融媒体中心和县党建网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常态化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通过主题党日、院坝会等载体,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共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5000余场次,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册,制作标语 556 条,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视、网络宣传专栏26期,创作书画作品150余幅,国家、省、市媒体刊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信息300余条。通过宣传教育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奋力实现三个100%。以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为创建责任主体,通过大喇叭、群众会、院坝会、火塘会、互联网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确保干部职工民族政策知晓率、创建覆盖率、群众绩效评价满意度均达到100%。目前,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测试3期、演讲比赛2期、群众宣传教育5000余场次。

实施四项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石榴红”工程。在全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场馆1个、文化广场3个、示范街区1个、教育基地1个,制定印发《永善县“石榴红”工程行动方案》并开展“石榴红”宣讲30余场次。

抓实五项工作。抓实思想建设,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咏善之声”等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印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倡议书》5000余份;抓实示范单位申报,围绕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模范集体等,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单位。截至目前,共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2个,被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抓实示范点打造,在巩固提升原有示范点基础上,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特色乡、特色村、特色易迁安置点、主题街区等新一批示范点打造;抓实经验总结,围绕“十进十促”工作,形成永善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经验汇编1部;抓实氛围营造,利用县乡村交通要道、文化广场、LED显示屏等,采取形式多样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创建成果,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思想意识进一步树牢。

丰富载体,激发创建活力

近年来,永善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融入党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文化繁荣、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建带创建。将全县16个乡镇(街道)划分为4个片区,形成党建联建,积极开展党建+民族团结,依托金江讲堂、万名党员进党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七一”活动等,围绕集镇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绿美三年行动、增收三年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把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斗堡垒,将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意义。

文明助创建。用好典型引路法,把省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大力选树一批产业兴旺、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标杆,力争把全县国家级文明单位、国家级文明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发展促创建。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民族团结+N方式,深入实施农旅融合+示范、产城融合+示范、政策找人+示范,成功打造明子山、青龙社区农旅融合示范点2个,开展政策找人143个村(社区)全覆盖,推动产城融合进入规划设计,确保每一个特色村寨都成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将民族团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落实绿美三年行动,实施“我为大地增片绿”行动,让每一个乡村拥有优美生态环境。将民族团结与“善”文化发展相结合,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以“永铸初心·善融若水”为建设主题,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深入挖掘“善建者·永”永善文化,2020年以来,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民族团结与基层网格化治理相结合,把示范县建设纳入网格治理重要内容,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联谊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团结奋进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文化引创建。大力推进“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投入资金5000万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明子山、玉笋村、云上马楠、务基青龙等旅游资源,将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融入乡村旅游产业,组建民族民间文艺队10支,原创作品《苦甜心》《阿依古举》《苗韵·笙声》等荣获国家和省级多次奖励,30项民族非遗项目融入文旅活动。开展民族语言文字培训12期、月琴芦笙歌舞培训12期,收集民族古籍近100卷、民族古歌68首,编撰《永善县少数民族志》。争取资金600余万元,扶持蜡染、刺绣、月琴制作等民族非遗项目。

网格护创建。秉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理念,定期召开统战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知识分子联谊会、代表人士慰问座谈会,充分发挥代表人士桥梁纽带作用,赢得各族群众工作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社会治理网格164个,1000余名网格员参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宣传引创建。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党的民族理论,融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培训等日常工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以“微永善”“永善融媒”“永善党建”“永善统战”等为载体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共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5000余场次,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册,制作宣传标语 556 条,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视、网络宣传专栏26期,创作书画作品100余幅,国家、省、市媒体刊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信息300余条。2024年以来开展学习和宣讲300余场次。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