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文
木府:见证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地标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 16:36:52  来源: 丽江日报

原标题:木府:见证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地标

一场春雪过后,云南丽江游人如织。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考察。他在察看木府主要建筑、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木府全称“木氏土司府衙署”,初建于明代,历经400多年风雨,是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如今,木府作为丽江古城博物院所在地,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

忠义木氏兴建木府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因俗而治,实行土司制度。明朝时,木氏土司更是深得朝廷的信任和倚重,明太祖朱元璋曾赐通安州(治所位于今丽江古城)知州、丽江宣抚司副史阿甲阿得“木”姓,并封其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丽江古城的狮子山东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即如今木府的前身。

此后,丽江军民府所在地很快成为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在此建起规模宏大的汉式宫殿式建筑群,包括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楼、玉音楼、议事厅等。

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万卷楼。它被置于土司谈论国事、家事的前议事厅、后议事厅之间,是木氏儒雅博学、推崇文化的实证。木氏素以开门笑迎八面风、广采博纳各民族文化精粹著称于世,用十余代人的心血藏书于楼,“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群书具备”,刊印的大藏经、东巴经等尤为珍贵稀有。《明史·云南土司传》中评价:“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明代文人章吉甫亦盛赞木氏土司:“世著风雅,交满天下,征文者,投诗者,购书者,以神交定盟者,嘤鸣相和,声气往来,共中原之旗鼓。”

更值得一提的是,丽江古城里立着一面“天雨流芳”的牌坊,寓意“天降芳雨,润泽百姓”,纳西语意为“读书去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朝廷调兵征伐辽东,木氏捐献万两白银作为军饷,皇帝敕建了一座忠义石牌坊,立于木府外,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忠心报国的象征。而木府仪门前的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则出自丽江第六代土知府木泰的七言诗《两关使节》。“凤诏”指朝廷的诏书,“鹤书”指朝廷的国策文诰,意为木氏依照中央政府的诏令治守边疆,表达地方政权对中央政府的衷心拥护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相传,《两关使节》是纳西族先人创作的第一首汉文诗。木泰之后,丽江逐渐形成“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其中六人被后世称为“木氏六公”,他们为汉文化在西南地区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族工匠齐心重修木府

走进木府,重重殿堂楼阁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起伏有致,自有一种山城古殿的独特风采。黛青色琉璃瓦典雅庄重,雕饰彩绘富丽古朴,“玉沟”纵横既彰显活水长流的布局,又体现了当地特有的古城文化和建筑文化特点,氤氲着浩浩大气。

总体而言,木府建筑根植于中华文化,融入中原风格,又恰如其分地保留了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如,在各个高堂明室中,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件,门窗上的雕花雕刻则体现了纳西族、白族、汉族传统艺术的融合。丽江古城作为茶马古道重镇,木府在选址时并未完全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传统建筑模式,也没有“居中为尊”,而是按照当地的山形水势,在城南一隅修建府邸,将古城的中心依然留给商贾云集的四方街,延续丽江千百年来的商贸辉煌。

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也是这一年,曾在明、清时期战乱中大部分被焚的木府,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得以重建。

恰如明代新建时一样,木府的重建由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各族工匠协作完成。上千名工匠耗时两年多,协奏出一曲新世纪文化精品工程的凯歌。这些工匠主要来自丽江市和大理州鹤庆、剑川、喜洲等地。而素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四川匠人,也在玉龙雪山脚下一展“一根扁担担起山”的力量,为这滇西北的辉煌建筑出工出力,有的甚至举家参与了这一浩大工程。

修缮后的木府宫殿群较好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建筑礼制依据北京紫禁城,前端桥梁也仿自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又保留了丽江古建筑古朴简洁、厚重敦实的风格。工匠们将不同工艺风格和绝技充分融入其中,使各殿斗拱的细小部位、彩绘、雕梁画栋等都各具特点。修缮后的木府宫殿群成为融汇各民族、各地方工艺风格与艺术特色的建筑“大观园”。1999年,丽江古城博物院在木府挂牌成立,木府的重建成为展示、研究丽江多元文化的一个新起点。

和美丽江  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时表示,希望大家的生活幸福安康,就像纳西族的“和”姓一样,和和美美。历史上,丽江古城的姓氏曾多达220多个,这些姓氏就是典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可以说,丽江古城大多数人身上流淌着多民族的血液,各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绘画、节庆等文化在此融合共生、和谐共存,使得丽江更加气象万千、美美与共。

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3朝,共传22代470年。尤其到了明代,木氏土司实施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使丽江获得快速发展:政治上,依靠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定,明朝皇帝曾先后授予木氏“诚心报国”金腰带和“辑宁边境”“忠义”等匾牌;经济上,大力发展农桑,积极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繁荣古城商贸,纳西、藏、汉、白、回等民族在此进行频繁的“茶马互市”,古城内的商铺一度超过1200家;文化上,木氏土司睿智开明,广交中原名士,广泛吸收汉、藏、白等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收藏和传播大量汉文、藏文典籍。

如今的木府门前,立有一座名为《情谊》的铜像,木府主人之一、第13代土司木增与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相对而立,无声诉说着400多年前的那段知音妙事。两人结下的至深情谊,亦是木氏热衷中原文化、求贤若渴的最好见证。

明朝时,历代木氏土司招揽文学、医学、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使之齐聚丽江、建设丽江。此外,还将水利灌溉技术和红米、核桃、玉米、蚕豆等作物及其种植技术引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至今,一些当地藏族群众对许多作物和农具的称呼仍使用纳西语。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成为丽江古城人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

多部东巴经书中都记述过各民族毗邻而居、和谐共处的史实。而从木氏数百年的婚姻史中,亦可以发现很多关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时强调,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木府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文化地标,是丽江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12年,电视剧《木府风云》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重建以来,木府接待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其在推动丽江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

近年来,丽江以木府为依托,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大力推出有新创意的文化活动和作品,如“走进木府·感受文化”“遇见木府”“夜游木府”等文旅相融的活动,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将“忠义”牌坊、七言律诗《两关使节》,以及“诚心报国”“忠孝文武”“益笃忠贞”等木氏爱国情怀融入游览讲解词,激发当地各族群众和广大游客的爱国主义情感。

木府前的“忠义”石牌坊

深入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词内容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等6项行动,深入挖掘木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史实,深入挖掘丽江各民族一心向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游览木府、游览古城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感悟更深。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每每伫立在木府院中,总有时空穿梭之感。新征程上,木府作为见证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地标,一定会为丽江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金字招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杨福泉 龙慧蕊)

(原载《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3期。作者杨福泉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者龙慧蕊系《中国民族》杂志记者。)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