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背裳里的民族团结记忆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14:48:00  来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原标题: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背裳里的民族团结记忆

  作者:杨芳 李丽莎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间,质朴的歌声悠扬回荡,诉说着山区各民族女性的勤劳坚韧,也引出了一件充满智慧的育儿工具——背裳。这件看似简单的日常用品,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背裳是山区女性生活智慧的结晶。面对繁重的农活和育儿责任,彝族、壮族、白族、苗族等各民族女性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这种育儿工具。由顶头、中间、两边、底脚、围边五部分组成的背裳,不仅解放了母亲的双手,更让孩子能够紧贴母亲后背,感受母亲的体温与心跳。这种相似的育儿方式,展现了不同民族在相同生存环境下的心灵相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拼布背裳”制作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纳百衣”的习俗让邻里乡亲自愿拿出自家清洗干净的小旧衣物及零散碎布,寓意“纳百家之福”;圆形的铜钱纹图案象征“聚百家财气”。一件背裳往往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布料和绣法,是“大杂居、小聚居”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

  背裳更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孩子靠在母亲背上成长的记忆,是各民族共有的温暖体验。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件育儿工具,看到的不仅是其实用功能,更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共识。从背裳到民歌,从节日到饮食,这些共享的文化元素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朴实的表达。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各民族在相似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智慧,正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础。小小的背裳,承载着浓浓的母爱,传递着深深的民族情谊。(该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云南为例》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